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如何修習而產生菩提心之關要



如何修習而產生菩提心之關要

以般若智慧的角度來說,由見二種我執所引生的輪迴過患,而唯希求自我解脫者,就是聲聞緣覺的種性者。由見輪迴眾生二種我執所引生的輪迴過患,而引生欲利一切眾生之大慈悲,故希求成辦佛果位,就是大乘種性者。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緣自相續修輪迴苦是修出離心,緣他相續身修輪迴苦是修悲。所以,能否修成出離心、修成大悲,關鍵在於是否真正了解輪迴苦的存在,這是非常重要。以簡單的比喻來說,我們生病時感受到不舒服、不喜歡這個痛苦,於是去尋求醫生的救治,這時候只是希望離開生病的痛苦而已,並未產生我一定要離開病苦之決心,當醫生診查之後斷定吃某一種藥就會痊癒,這時候就能產生我一定要離開病苦之決心。猶如此譬喻,必要先認識自己相續中的輪迴苦是存在,才能進而感受到他眾生的輪迴苦,如果於自相續的輪迴苦無絲毫感受,或許能產生類似的大悲,雖說這種心也是很好,但並不是真正的大悲,必定也不堅固。

又如,闡述菩提道次第的諸多釋論中說其修習次第,先緣自己相續修輪迴苦,其後再緣親愛者而修,其後再緣中庸者而修,其後再緣怨敵者而修,最後緣一切有情而修,如是次第。何以故?因為,若是直接緣一切有情而修,雖然也可能生起,但是必定不堅固。比如,遭遇不喜歡的人又被他傷害,就無能對他生起慈悲;但是,按照次第而修就能產生具量的悲,即使遭遇到不喜歡的人,甚至被他傷害,也不會對他生起瞋,而是對他身陷輪迴苦於心不忍,希望他能離開輪迴苦。

如是修習,對於一般世俗生活也是必然有幫助。先於自己的相續中認識輪迴苦,其後再了解親眷也是如此,如前說次第而修,若能如此,生活上絕對能夠和平快樂。比如,一個家庭中的長輩若是慈悲,晚輩自然就會容易快樂,相反的,長輩若是經常生氣、怒罵等等,家庭中的成員就會經常內心不平靜、不歡喜,每天就想趕快吃完飯早一點出門在外。所以,各位可以緣自己的家人修慈悲,比如,身為太太的人,就緣自己的先生修慈悲,身為先生的人,就緣自己的太太修慈悲,或是緣自己的孩子而修慈悲。總之,必須按照《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說的次第而修才能產生堅固具量的慈悲。

如前說,必須了解輪迴苦的存在,而輪迴苦之中最主要者,就是「行苦」。所謂行苦,就是「業及煩惱之力所控制的有漏蘊體」,也可稱為輪迴。又,行苦或稱為「遍行苦」,意謂彼苦周遍非想非非想天乃至金剛地獄之處。要言之,從非想非非想天乃至金剛地獄皆是業與煩惱之力所控制。又,可理解為「周遍是苦」或「全部是苦」,因為,由業及煩惱之力所引生的有漏蘊,周遍是苦、全部是苦。行苦的事例,例如我們的身體,它是由業及煩惱之力所引生的,故是有漏。只要我們擁有這個身體,那麼,時時刻刻就是有苦,今天感覺舒服,明天卻不舒服,明天感覺舒服,後天也會不舒服,因為,它本身就是產生苦苦與壞苦的根本所依,它的本質就是苦,即使不想要痛苦,卻絕對會有苦,即便產生一個快樂,當這個快樂消滅時就立刻成為苦,因為,它所依的基本就是有漏、就是苦。

總之,主要是需要了解,若是由業及煩惱所控制,則其體性必定是苦;又,需要清楚此一次第__必須了解行苦才能產生出離心,若未產生出離心則必定無能產生大慈悲,若無大慈悲則必定無能產生菩提心,也就必定無能成佛。所以,堪能修菩提心之因,就是下士道與中士道的內涵,這就是修菩提心的前加行。透由修彼前加行,而能進一步修菩提心,真正生起菩提心就是進入大乘資糧道,若以修道而言,則必須助伴以通達空性之智慧。又,大乘種性利根修行者,先產生通達空性之智慧,再以生起大慈悲、菩提心而進入大乘資糧道,成為大乘利根菩薩。

摘錄自_倉忠仁波教授《心經》_「前言」中的一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