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瞋、無瞋,彼二是直接正相違,無瞋是直接對治瞋。



瞋、無瞋,彼二是直接正相違,無瞋是直接對治瞋。由於無瞋的不共作用能減損瞋,因為不對眾生產生瞋,故能增長慈與忍辱之力,所以,慈與忍辱必定是無瞋,如是,無瞋是慈之體性的心所。對於眾生的惡行雖不予以報復,然而內心卻是瞋恨,這並不是忍辱;真正的忍辱是緣彼眾生而無瞋,並由無瞋而能增長慈,由慈力而能增強忍辱,由是而言,無瞋是忍辱的所依。相反的,由於瞋對有情生起欲行損惱、殺縛等傷害,是故,由毀壞

修慈悲內心是平靜且不散亂,長久慈悲之人,無論遇到任何眾生皆能將其視為親眷,當下親切的內心並沒有欲行傷害的念頭。由於我們心續中的慈悲極為微弱,因此,很容易就會產生傷害眾生的行為;反之,心續中的慈悲之力若是極為猛烈,自然就會敬重珍愛眾生。誠如至尊觀音上師說:「無論我見到一位總統或乞丐,對我而言他們是一樣的,因為,我是人、他們也是人,凡是人們都想要離苦得樂,以此而言,我們無任何差別皆是相同,因此,唯有真誠對待每一個人,並不需要是否善待之差別,所以,我很容易就能交到朋友。一般人從事政治或作生意,企圖謀取利益而巧言令色,並非以真誠的內心為動機,這就如同演戲一般,因此,表面上相似交到朋友,其實並非真正的朋友。」這並不是上師任意妄說的,以經論的闡述而觀察這些內容,由修習慈悲之力能使內心平靜、視眾生為親眷且敬重珍愛,這些都是存在的;但是,為何我們沒有這些感受?因為心續中沒有強烈的慈悲。慈悲、菩提心濃厚的修行者,若是聽到慈悲、菩提心的教授與功德,或是聽到佛、菩薩的功德,就會產生無以言表的感受而自然流淚,這是由內心的推動而表徵行相於外。

總之,我們必須致力於修慈悲與菩提心,不僅能帶來內心的平靜,且是廣增福德之最殊勝方便,別無其他更方便的法門,若有能力則必須更修見解之智慧分,雙修福德與智慧才能成辦諸種功德。

摘錄自_倉忠仁波切教授《心類學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