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所學的佛法道理,必須運用於自己的內心!

 


遭遇順境與受用福報,皆應當憶念感恩三寶;遭遇不順境與缺乏時,則應當感恩三寶加持消除惡業,以這二種思考角度去觀待生活中的各種情形,我們的內心也就能比較平靜,沒有特別難以忍受的感受,也沒有過分的愉悅。這也就是所謂「轉為道用」,主要就是心念上思考的轉變,也就是改變思惟。

 

比如,以前小時候,我的上師曾經教誡過:「以譬喻來說,你若是捨棄掉落地上的一粒青稞,財寶天王尊的心不禁要抽一下!」這意思就是說,任何一點受用都是福業所引生的福報,我們應當不要隨意耗損浪費。現今各地的生活資源已然更為豐富,我們生活上基本的吃穿用度是需要的,但是切莫浪費而耗損福報。又比如,宴請賓客時菜品過多豐盛,吃不完也就捨棄於廚餘,這就像一個沒有頭腦的人所作的事情。又如,洗碗、洗澡、洗衣等各種清潔工作時,浪費資源而用水無度。主要是說,太過奢侈與享受、形成浪費的行為都是消耗損失福報。我們應當少欲知足,若有得受用則知足享用,若無得受用也莫強貪求。

 

比如,當遭受不順利的障礙時,自己所努力的事情不成功、遭受他人欺騙或誹謗等等,這時候我們應當靜心思考,從業因果的角度、從緣起的角度而切入思惟,這一切不是無因而有的,這一定是我過去世造惡業的果報,所以,我應當坦然歡喜接受並且感恩三寶,如此出現惡果報,其實也就是已經減少我修行上的一個障礙。以一般人來看,這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轉變內心的思惟方式,透由所遭遇的不順境就能產生朝向於善的發展。

 

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意趣,有人以棍棒傷害你,你非常生氣,但是,真正傷害你的是棍棒並不是那個人,所以,你若是需要生起瞋,理應是對棍棒生起瞋。若是認為,由於那個人的動作才會傷害到我,所以我對那個人生氣;其實,這也不合理,因為,那個的人的身體並不是那個人,而且,那個人的身體是被心控制,心則是被煩惱控制,煩惱則是由於無始串習之力自然任運現行,所以,真正傷害你的就是煩惱,因此,你理應是對煩惱生起瞋,而不是對那個人生起瞋。從這個角度去思考,被煩惱控制的人真正很可憐,由於被煩惱控制緣故,不自主產生不合理的行為,所以,我不應對他生起瞋。以譬喻來說,平時是一隻非常友善的狗,但是,如果你拿棍棒追打牠,將牠逼迫到無處可逃的角落時,當下牠自然就會反過來要咬你,因為牠有我愛執、牠害怕受傷。猶如此般,那個人的心的體性本是清淨,但由於煩惱客塵的污染,所以暫時成為不清淨,也就產生不如理的行為。

 

總之,當我們遭遇各種不順境時,應當運用所學的佛法道理而去觀察思惟,尤其是修菩薩道的道理,如《修心八頌》等等,並且由此也能增長對於佛法、三寶、業因果的信心,這樣才是具有學習佛法的真正意義,這樣學習佛法才有產生良好的結果。如果只是將佛法視為一種科學知識,其中所說的各種功德與我們的修行成為不相干的他法,若是如此,我們所學的佛法絕對沒辦法調整自己的內心。佛法中所說的各種修行內涵,我們都應當視為針對自己而說的教誡,如此認為,我們的內心就能比較容易受到佛法的良好影響;要不然,我們的學習佛法就會變成好像看電影一般,看完電影結束之後什麼也沒有了,雖然我們興高采烈地看著、說著影片中所放映的劇情及精彩動作,實際上,電影中的一切與我們自己根本不相干。

 

摘錄自  倉忠仁波切  授課  法語甘露

觀音慈悲講堂  匯整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略釋_苦諦的體性與分類

 


苦諦的體性,如《現觀辨析》中說:「由自因集諦所生之輪迴所攝。」或如《現觀莊嚴論釋·顯明佛母義之燈》中說:「有漏果位那一分的染污品諦。」


此中,「有漏果」意謂由自己的因(集諦)所生的果,故是有漏果,如是,「有漏果位那一分」即顯示自法不是有漏因。「染污品」(或有翻譯為「煩惱品」),意謂緣自法堪能增長煩惱,而不是說自法是煩惱。比如,我們相續中的有漏業是苦諦,但不是煩惱。此中「諦」,意謂聖者智所見真實無欺誑,故是諦。這不是以世間者所見而名為諦,比如,壞苦不被世間者見為苦諦,然而,觀待聖者智所見真實無欺誑,三苦皆是苦諦。

苦諦的分類,有三: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以苦受心所而安立,壞苦以樂受心所而安立,行苦則是以平等捨受而安立,故彼三者是相違。其事例,依次為:一切有漏苦受、一切有漏樂受、非彼二者之由惑業所留置手跡的一切有漏蘊體。

苦苦的事例:一切有漏苦受。這是一般眾生比較容易察覺的。以我們來說,如心續上的苦受,以及身上的苦受,如腎臟痛、頭痛等等。

壞苦的事例:一切有漏樂受。即使修行者也有不了解壞苦,如外道修行者。以我們來說,一般生活中所追求的各種心續上及身上的樂受,彼等皆是壞苦,但是,我們卻將其倒執為真實快樂,比如,由天氣晴朗而有的樂受、由吃飽而有的樂受,由睡好而有的樂受等等。

行苦的事例:非彼二者(不是苦苦與壞苦)之由惑業所留置手跡的一切有漏蘊體。此中,所謂「由惑業所留置手跡」,也就是說由煩惱及業之力所控制。換言之,「不是苦苦與壞苦二者、而是由煩惱及業之力所控制的補特羅相續中有漏蘊體」就是行苦的事例。例如,我們的身體,就是由煩惱及業所留置手印的有漏蘊體,也就是說,由煩惱及業之力所控制的有漏蘊體。

以一個譬來說,幼童未經教導即有喜好殺生、不喜好殺生的差別,這就是由於過去世殺生的煩惱及業力所留置的手跡、所控制的緣故,所以,今世自然任運喜好殺生。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身語意的一切行為都是由煩惱及業所留下的手跡、被煩惱及業之力所控制,不由自主而自然任運現起。

又,以希求解脫的角度來說,希求解脫者必定是希求獲得解脫,能障礙獲得解脫之主要障礙,就是煩惱障;又,希求解脫者必須了解輪迴痛苦,其中主要是需要了解行苦;又,為了能真正理解行苦的體性,也就必須了解輪迴的因果;輪迴的因果之中,特別需要了解輪迴的因__煩惱、業,其中主要是煩惱,煩惱則有我執、貪瞋等等。如是,希求解脫的修行者必定了解行苦,行苦主要就是由於煩惱及業的緣故。

又如,以我們來說,如果我們沒有察覺對治煩惱,我們的內心根本不可能平靜,雖然在進行唸經、打坐、聽法等行為的當下,我們的內心可能比較趨於平靜,這是因為我們的心續沒有被煩惱所壓伏、所控制,但是,大多數的其他情況卻不是如此。藉此來說明,我們相續中有煩惱及業的種子習氣,彼等是行苦的體性,由於貪瞋等煩惱種子遇緣潤發、貪瞋等習氣的醒覺力,故心續中即生起貪瞋等煩惱,並由煩惱推動而產生身語意行為,如是造集輪迴所攝有漏業,後續感得輪迴諸種苦果。

總之,若未遠離行苦,則必然有苦苦與壞苦,因為,行苦是苦苦與壞苦的根本,行苦的根本所依則是煩惱及業,因此,我們主要所應遠離的就是行苦,並不是苦苦與壞苦,因為,若是遠離行苦則必然遠離苦苦與壞苦。希求解脫修行者必定已經了解行苦的體性,也就是說,必須先了解行苦之後才能生起希求解脫之出離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所謂「祈願一切眾生離開痛苦」或說「緣一切如母有情而希求離苦」,這是意謂遠離行苦,並不是指苦苦、壞苦。誠如釋迦摩尼佛初轉法輪宣說四聖諦,教說此是苦諦、此是集諦、此是滅諦、此是道諦,而不是教說〝彼〞是苦諦等等,這是教示修行者應當觀察自己的相續__自己相續中由煩惱及業所生的有漏蘊體就是苦諦,自己相續中的煩惱及業就是集諦,已斷除自己相續中的煩惱之離法就是滅諦,能斷除自相續中的煩惱之方便就是道諦。

摘錄自 倉忠仁波切 教授 《依據一切智大班智達再顯般若義明燈·另述七十義善說~明慧喜宴》(別稱:廣八事七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