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佛法如何救渡我們? 應如何對待山神、地祇、龍,以及祭拜神祇、祖先?


*佛法如何救渡我們?
*佛教徒應如何對待山神、地祇、龍等?
*佛教徒應如何決定──祭拜神祇、祖先?

諸佛不是直接拔除眾生相續內的諸種痛苦,不是直接洗滌淨除眾生的惡業,不是將所證悟功德直接賜予眾生,諸佛唯是開示法性之道,使眾生了知如何修行而盡除惡業、痛苦、障礙,這是真正的救度,所以,我們必須靠自己修行而成辦諸種功德。

「法寶」如何救度我們?譬如,醫生給予解決病苦的藥物,我們透過吃藥解決病苦而獲得無病的快樂,我們說「醫生救了我!」,病苦的相違是無病之快樂,透過吃藥遮除病苦而獲得無病的快樂,以此譬喻「救度」。如同此喻,廣義總相而言,依經教修行而證獲功德,就是佛法的救度;真正的救度則是斷除煩惱,基本上,見道位斷除「見道所斷」而證獲滅諦一分,就是佛法救度我們。所以,真正的「救度」是:自心續證獲滅諦的功德。

我們應當視出家眾為「僧寶」,雖然我們不知其心續中有沒有見道以上的道,但是,我們視對方為僧寶而恭敬及供養等,自己方面能增長殊勝福德,獲得廣大利益;反之,若是對出家眾造惡,主要唯是傷害自己而已。

佛教徒如何對待大自在天、山神、地祇、龍等?以修行上的助伴而對待。他們是修行過程的友伴,有益於修行增上的助伴,以這樣的方式對待或行供養或布施,合於教法;但不能以信心及皈依心,否則是失壞皈依學處。

一位佛教徒如何決定祭拜神祇、祖先?應當以智慧面對這一類的事情,每一民族皆有各自的習俗,因為尊重自己民族的習俗、避免造成不和睦、避免造成個人修行的障礙,可以參加祭拜神祇或祖先;但是,對於佛所說的教法,如皈依三寶等等,自內心必須思惟抉擇清楚。他人並不清楚我們的內心,也不了解我們的觀念,所以不需要反對他人,不僅不會因此造成自己修行的障礙,而且對雙方都有好處。

以中華文化而言,對於祭拜祖先大多數人有一種想法:祖先會幫助我、利益我。對此必須注意,佛教徒應以感恩的心而祭拜祖先,並不是以皈依的心,如果對祖先產生皈依心、依止祖先,就是違犯「皈依三寶的學處」,其學處中明示「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世間鬼神」,更不用說祖先,一定不是皈依處。

再者,如果祖先的修行比自己低下,不應禮敬供養祖先。所謂「上供」與「下施」,對方若不是供養的對象,那麼就是行布施,若不是禮敬的對象,那麼就不應禮敬。如論中有說,過去及現今的師長也曾經提出:「對修行功德較自低下者行禮拜供養,能令他衰損福德或遭遇障難。」例如,某人比自己早時受出家戒,即使只是五分鐘而已,就是應禮敬處。三大寺中有很多這種情形,例如,法王不接受比自己早受戒的比丘行禮拜,但從另一角度而言,法王是他們的上師,所以是應禮敬處。或如,有些比法王早受比丘戒的老師,他們不接受法王的禮拜,理由是:一是尊敬,因為法王是修行圓滿者;二是畏懼,害怕因此損減自己的福報,所以不敢接受法王的禮拜。

又由此再說:能救護或作饒益者不一定是皈依處,例如,世間的護法者。「護法」者分為二種:世間的護法者、出世間的護法聖者。對於世間的護法者不應以「皈依心」而行供養、禮敬、祈求等等,應以「修行助伴」的角度而行。一般會祭拜供養護法並且祈求幫助,但是,世間凡夫的護法者不是皈依處,出世間之見道以上的聖者,才是皈依處。

「護法」者是過去於聖者大師前誓願護持佛法的補特伽羅。佛法可分為(1)「教正法」──三藏:經律論;(2)「證正法」──三學:戒定慧。三藏所說的內涵是三學。所謂「護法」就是護持佛所說的教法,進一步而言,就是護持宣說或修行三藏及三學的補特伽羅。所以,如果我們沒有修學三藏、三學,卻一直請求護法者護持,這是不可能成辦。或許,護法者會笑我們:「你自己有沒有想一想,有資格被保護?沒有修行,怎麼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