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含攝五部大論內涵的論著, 主要是以「修行次第」而闡述。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含攝五部大論內涵的論著,
主要是以「修行次第」而闡述。
倉忠仁波切.教授
v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含攝五部大論內涵的論著,主要是以「修行次第」而闡述。具備五部大論的基礎再修學《菩提道次第廣論》殊勝。
現階段很多人修學《菩提道次第廣論》,修學論是非常殊勝,因為《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結合五部大論的架構。但事實上,《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含攝五部大論內涵的論著,所以,基本上,學習過五部大論之後自行研讀就能了解《菩提道次第廣論》,三大寺的學習中並沒有特別開設教授課程,但是,若是需要傳承,則可依於大師座前請求並獲得傳承。
當初宗喀巴大師造《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所化機是完成學習五部大論的修學者,主要是說學習五部大論之後的修行內涵,也就是,學習過五部大論的修學者,如何修行?因為《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結合五部大論的內涵,所以具備五部大論的基礎之後再修學則是更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含攝五部大論內涵的論著,主要是闡述「戒、定、慧」三學。但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是以「修行次第」而說,所以論中不是直接闡述下士道,而是先說「道前基礎」,以及闡釋修行功德的根本來源是「依止善知識」。因為,以修行次第而言,修行者必須先建立對善知識的信心,所以先說引生對善知識的信心,建立這些基礎之後再述下士道等等內涵。
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所說是《俱舍論》、《現觀》、《戒論》的內涵如中士道說「別解脫戒」以及上士道中所說「行菩提心」是關「菩薩戒」,這是「戒論」的部分。又如,論中說到十善業、煩惱等是結合《俱舍》。思惟通達的方式則是有關《釋量論》,如論中有很多提出疑問、問難的內容是給予思考的方向。
「奢摩他」是有關《現觀莊嚴論「毗缽舍那」是有關《中論》。論中的「毗缽舍那」主要是說空性,當中所說的「正因」、「正理路」的部分則是有關《釋量論》。「毗缽舍那」是以「有境」的角度而說,獲得「止觀雙運」就是獲得「毗缽舍那」單以「止觀雙運」而言是外道共同;「皈依三寶心所攝的止規雙運」則唯是內道,與外道不共,例如,以此不共的止觀雙運緣無常而修、緣補特伽羅無我而修等等,此等皆是有境,不論通達或是未通達,皆唯是內道所攝的止觀雙運。
再者,從另一角度而言,《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所為的意義,是詮釋修上士道而證獲佛果位,也就是,主要是闡述修行菩提心而成辦佛果位。略釋此中之理:
修菩提心的前加行,則是修中士道及下士道。為了產生菩提心,則必須修大悲;為了產生大悲,則必須修除離心;為了修出離心,則必須了解輪迴的過患,如是類推,所以,修菩提心的前加行就是修中士道及下士道,換言之,修下士道及中士道是產生菩提心的前加行。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緣自身修輪迴的過患是修出離心,緣他相續修輪迴的過患是修大悲,心續中產生大悲之前必須先修出離,因為,自身對於輪迴的過患無有絲毫感受,那麼,緣他相續修習之時,如何能有感受?以譬喻來說,因為自身有遭受某種痛苦的經驗,當見到他人也遭受此種痛苦之時,自己也能了解此種痛苦的感受,所以心生不忍,即使目前沒有幫忙的能力,但內心也有悲愍的心。所以,修大悲之前,必須先緣自身修輪迴的過患,主要是觀修苦諦與集諦的內涵,如此修習而產生出離心——我必定要離開輪迴苦的心,當此心任運產生之後,再緣他相續修習輪迴的過患而產生大悲。此中,為能令修學者了解輪迴的過患,故闡述下士道及中士道,由惡業所引生的三惡道苦,以及,由善業所引生的增上生果位,皆是輪迴的過患。如是,以下士道、中士道的前加行作為基礎,後再修習上士道。又,如上士道中所說,修六度波羅蜜多是為達成修菩提心的目的,並且以此對治心續中的法執與補特伽羅我執,此中,最究竟之殊勝方便的正對治,就是「通達空性之智」。再者,此正對治之道,必須依於「止觀雙運」而能成辦正對治所斷品,所以,如論中「奢摩他」品闡述修定、止觀雙運,後又於「毗缽舍那」品中闡述通達空性之智,以及此智的所緣境「空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