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如何認出:「補特伽羅我執」的執取境──是獨立之實質有的我。

這方面相關的譬喻有很多,可藉由此處所舉的譬喻,觀察:心續中現前「『執補特伽羅是獨立之實質有』的顛倒知」之時,是如何的情形?然後再運用於理解:(1)此顛倒知是緣「補特伽羅」而執取為「是獨立之實質有」,以及,(2)執取「我」與「我的蘊體」完全不相關的異、個別分開,這種情形是如何?
例如,當我們見到某一人,或是緣自身而有「我」之想,這個「我」的存在方式是:不依任何蘊體而獨立實質有。也就是,不依施設處而獨立存在。這樣的執取心就是「補特伽羅我執」。「補特伽羅我執」於心續中現前之時是非常強烈的,並且,所執取的這個「我」(是獨立之實質有的我)是不依任何蘊體而單一獨立的存在,會有這種感覺。
如《釋量論》第二品中所說的譬喻,如果「我的身體」可以和莊嚴的年輕人的身體交換,我一定會交換!這種認知就是執取「我」與「我的身體」是完全個別分開、完全個別不相關的異,這種認知就是由「補特伽羅我執」推動而有的顛倒分別;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我」是依於施設處「我的蘊體」而存在。又,以心類作譬喻,如果我的「煩惱染污心」和佛的「一切相智」可以交換,我一定要換!這是執取「我」與「我的心」是完全個別分開不相關的「異」,由「補特伽羅我執」推動而有的顛倒分別,也有這種情形。以譬喻說明,心續現行「補特伽羅我執」的情形,此顛倒知緣「我」而執取為「是獨立之實執有」,以「我」與「我的蘊體」(如,我的心)是完全不相關的異、個別分開之理,而執取有一「是獨立之實質有的我」,「我」是獨立之實質有而存在。如此的顛倒執取認知,就是「補特伽羅我執」。在我們的內心會有這種感受,好像在心間有這樣一個堅固的「我」。
遇到攻擊傷害或是生命危難的當下,比較容易認出心續中現前的「補特伽羅我執」內心平靜、輕鬆之時比較無法認出
如,差一點從山崖掉下去,或是從高處摔下來,幸好手抓到東西沒有摔到地面,當下的內心會現前非常強烈的「補特伽羅我執」,當下的認知並沒有緣到任何的蘊體,只有現前「我」,這個「我」是──不依任何蘊體、單一獨立、實質體,如此堅故的我。又如,有人丟石頭攻擊我,在受到驚嚇的當下,內心會顯現出一個堅固的「我」,這個「我」是完全不依賴身體的另外一個我,也就是,認取「我」與「我的蘊體」是不相關個別的異,如此執取的覺知就是「補特伽羅我執」。又如,生氣時打了自己最疼愛的人,當生氣心平息下來時,對自己的手非常生氣,甚至手握拳頭打牆壁,內心很後悔:「都是我的手,都是它害的!不是我!」這樣的認知,就是認取「我」與「我的手」完全不相關個別;但事實上,「我」與「我的蘊體」是以「體性一」的方式而存在。
如上說,先認出心續中現行「執補特伽羅我執」的情形,以及,認出這樣的「我」──是獨立之實質有的我──「我」與「我的蘊體」完全不相關的異、個別分開。然後再觀察尋找這個「我」是存在於哪裡?「我的頭」是我?「我的身體」是我?「我的腳」是我?「我的手」是我?如果「我的手」是我,將「我的手」切除的話,「我」就不存在嗎?但是,我還是存在,我可以去醫院治療。推之觀察尋找「我的頭」、「我的腳」等支分,道理皆是相同。我們內心有顯現「補特伽羅我執」,此覺知所緣的「我」存在於哪裡?也就是觀察:「補特伽羅我執」的執取境「是獨立之實執有的我」,此「我」存在於哪裡?根本尋找不到。
一般我們會說「我是假有」、「補特伽羅是假有」,但是,必須真正的去透過觀察而了解「補特伽羅是假有」,這樣才能破除心續中所執取的堅固的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因為心續中所執取的「獨立實質我」是如此堅固,以此為動機,所以一天到晚都是我、我、我。我們心續中的「補特伽羅我執」是非常強烈,如何能了解到這一點?過去曾經有位卸任的住持法師舉例說明:你和其他人一起用餐,最後一道餐點是水果,其中只有一、二個是比較好的水果,當下你會直接選擇那個最好的水果,在那當下,你的心續未經任何思惟觀察而任運生起一個「我」,並由這個「我」推動而「我要這一個水果」,這個「我」就是由任運的「俱生補特伽羅我執」所引生的,並不是透過學習思惟而生起,這種「俱生補特伽羅我執」,連小朋友都有的。
中觀應成派主張,補特伽羅存在的方式是「唯名言安立」而有。舉例來說,母親生出一個嬰兒,在未取名之前,大家的內心並未生起「這是某某人」的想法,他只是一個嬰兒而已,當家人經過討論,依分別知及言詮而取名「弘道」的當下,「弘道」就存在了。以此例說明,依分別知及言詮取名而存在「弘道」,此「弘道」補特伽羅是「唯名言安立」而存在。此中「唯」字意謂,一法的存在唯是依「名」及「言」的安立而存在,並非以「自方成立」的方式而存在。如果,是唯從「自方成立」的話,並不需要透過分別知及言詮的取名,一看到嬰兒就認知「弘道」,但是,為何一看到嬰兒不會現前「弘道」?原因是什麼?因為,一法的存在必須透過名言的安立。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可以理解到,諸法的存在是「唯名言安立」,而不是「自方成立」而有。但是,另一個角度來說,媽媽真的生出一個嬰兒,這個嬰兒是有的,這一點要如何理解?出生的嬰兒是名言安立「弘道」的所依處(或稱施設處)。補特伽羅是依於施設處(蘊體)「唯名言安立」而有,依於分別知及言詮取名的當下,「某某人」才存在,未取名前,「某某人」並不存在。每一法的存在,也都是如此。
中觀應成派主張諸法是「唯名言安立」而存在,並非「自方成立」而存在;如果一法的存在是從自己方面成立而有,那麼,看到一法的當下就會通達它的名言,但並沒有這種情況。中觀應成派認為,諸法是「無諦實成立」、「無自方成立」、「無自性成立」,如前說,中觀應成派認為「諦實成立」、「自方成立」、「自性有」皆是同義。

透過觀察而壓伏或破除「補特伽羅我執」,心才會被調伏而能寂靜。我們內心總是現前「補特伽羅我執」,所以一天到晚都是「我」、「我」、「我」,由「補特伽羅我執」推動而有非理作意、種種的顛倒分別,如,緣不悅意境即生瞋,緣悅意境即生貪,由煩惱推動而造惡。根本上來說,我們造作諸種惡皆是由「補特伽羅我執」推動而有,所以,以見而言,破除「補特伽羅我執」才能斷除貪瞋等煩惱,最終才能成辦所欲求的果位,如阿羅漢果、佛果。此如《入中論》第六品闡述「補特伽羅無我」中所說:必須斷除「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才能斷除所有的煩惱,因為「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如同樹根,諸種煩惱如同樹枝、樹葉等支分,斷除樹根,枝葉等亦隨之斷除,且不再生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Teaching by Tsadong Rinpoche Ngawang Tenzin in Australia.

倉忠仁波切於澳洲的教學。 2016/07/16於澳洲悉尼,相續6月教授【皈依三寶】等內容,並於七月教授【七支供養】結合【六加行】。


Followed by the teachings on 8th of May, Tsadong Rinpoche Ngawang Tenzin continued the teachings of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Refuge in the Three Jewels on Saturday 25th of June and gave the teaching of the Seven Limb Prayer and Practice on Saturday 17th of July 2016.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基──二諦。

基──二諦
所知分有二──勝義諦、世俗諦
【倉忠仁波切.教授】
「基」或稱為「基法」、「基成」,就是基本法、根本法的意義。所知、基成、有(存在的)、所量、法,此等是同義,各自的性相依次是:堪為覺知境、量所成立、量所緣及、量所通達、持自體性。
「基成」的性相是「量所成立」,從「量所成立」的角度而言,有:量所成立的世俗諦、量所成立的勝義諦。又,以何安立「基」?「堪能安立世俗諦與勝義諦的法」就是「基」。換言之,彼法是安立二諦的基。例如,瓶是基,於此基上(瓶上)有世俗諦與勝義諦。以譬喻而言,如書放在桌上,「堪能放置書的桌子」是基。
「所知」的性相是「堪為覺知境」。此中「覺知」是以「有境」而言。安立「堪為」二字的理由是:必須是能被有境所通達、所安立。所以,「所知」是能被「有境」所緣得、所通達、所安立。如「兔角」不是「堪為覺知境」,因為「兔角」是無能成為覺知的境,故不是所知;「杯」是「堪為覺知境」,因為「杯」是能成為覺知的境,能被覺知所通達,故是所知。這就是「堪為」與否的差別。
又,或有安立「所知」的性相是「堪為是量境」。是不是所知?是不是存在的?以某一量是否通達而決定。是「量所通達」、「量所緣及」等就是所知、存在的;反之,不是所知、存在的。如兔角,任何的量皆不能通達兔角,故不是存在的。又如,雖然我沒有通達,但此法是某一量所通達的,就是存在的。例如,我沒有見過美國的白宮,所以白宮不是眼知的所緣境,因為我看不到;或說,白宮不是量所緣到,因為我看不到,此無能成立。因為,看到白宮的人,是有的,有某一量緣到白宮,故白宮是存在的,因為白宮是「量所緣及」或是「量所通達」。
從「由二諦而建立輪迴、解脫」之理,而理解:基──二諦。
每宗皆承許「二諦」,因為「二諦」是基本法,並且是由「二諦」而建立輪迴、解脫。
由基法之「世俗諦」而建立有「輪迴」。「輪迴」是由集諦引生苦諦,也就是,由業及煩惱而引生苦果就是輪迴。這是「世俗諦」的部分。
由基法之「勝義諦」而建立有解脫。「解脫」是緣空性而斷除煩惱,也就是,以通達空性智而斷除煩惱就是解脫。這是「勝義諦」的部分。
因為世俗諦是存在的,故勝義諦是有的;因為輪迴是存在的,故解脫是有的。世俗諦、勝義諦,此二法是基本的;輪迴、解脫,此二法也是基本的。如是,基法是二諦。
一般世間言說:這是真的、這是假的。或說:他說的話是真的、他說的話是假的。以佛法而言,勝義諦是真實的,因為其實際情形是不欺誑、正確的;世俗諦是虛假的,因為其實際情形是欺誑、不正確。也就是,於世間知中顯現虛假相而欺誑。
世俗諦是欺誑、虛假的,因為,不安住實相、現欺誑假相。例如,本實無自性,卻現有自性。又例如,事實上是由業力及煩惱所引生的輪迴苦,卻現為虛妄快樂(輪迴所攝之樂)而欺誑世間,乃至更由此再造善業、惡業,後又引生輪迴苦,故是虛假欺誑。反之,若是見勝義真相,即能破除無明,能於心續逐漸建立證獲解脫的功德,最終成辦解脫果位。由此而說:基是二諦,因為,「二諦」是還滅解脫的所依、流轉輪迴的所依,以「基法之世俗諦」而有輪迴,以「基法之勝義諦」而有解脫。這是從法本身的實際存在內涵而解釋──法有世俗諦與勝義諦。
從「一切相智」是「同時現量通達二諦之智」的角度而理解:基──二諦。
毗婆沙宗不承許「一切相智」,因為自宗不承許諸法於覺知中有顯現「所取相」,所以不承許有通達諸法上的相之知,故不承許「一切相智」,而是承許為「盡無生知」,但是,實際上的事例是相同。
「一切相智」的定義是:現量通達一切法之智。或是:同時現量通達二諦相之智。
「一切相智」是「現量通一切法之智」,或說為「同時現量通達二諦之智」,從此角度理解:基法有二諦。二諦是:世俗諦、勝義諦。
諸法包含「世俗諦」與「勝義諦」,也就是,是「法」周遍是「二諦隨一」若是法一定是世俗諦或勝義諦。如是,一切相智的「相」,主要是從「假相」與「真相」或「世俗諦」與「勝義諦」的角度而理解。「一切相智」是已斷除所有障礙,同時現量通達勝義諦與世俗諦(現證空性又通達世俗諦),也就是同時現證二諦相,有以「直接現見掌中水果」而譬喻。此中「一切」意謂諸法,「相」意謂二諦的相,「同時現證諸法二諦相之智」就是一切相智,例如,同時通達「瓶」與「瓶之空性」。
如是,是以「同時現量通達二諦」而安立「一切相智通達諸法」,此中「諸法」意謂諸法的相,也就是諸法的二諦相,並不是意謂眾多法。佛相續的一切相智有通達諸法,因為,一切相智通達所有的空性(勝義諦),且通達所有空性的施設處(世俗諦)。此中道理是:同時顯現二諦,故是通達諸法,因為諸法包含二諦。以此理而安立。透過觀察思惟其中的理路,這是可以成立的。當然,一切相智有通達因緣時節、眾生數量、房的數量等等,但主要是以「同時現量通達二諦」而安立,因為,修行的主要所依是「二諦」。
由「基、道、果」的角度而理解:基──二諦。
佛法中有說「基、道、果」,以大乘而言,「基」是二諦,勝義諦與世俗諦;「道」有二,見與行;「果」有二,佛色身與佛法身。因為「基」有二──勝義諦、世俗諦;所以「道」有二──勝義見解、世俗廣行;所證獲的果也有二──佛色身、佛法身。此中,修世俗諦之菩提心、大悲、持戒等等諸行之手印的不共果(修習此等之跡印的不共果),是佛色身果位。修勝義諦空性之手印的不共果,是佛法身果位。也就是,斷除所知障證獲滅諦之分,就是佛法身果位。由此能了解,「基」是二諦。
龍樹菩薩、寂天菩薩所造論皆以「基是所知」及「所知有二諦」而闡述。略述此中特殊意義。
龍樹菩薩、寂天菩薩所造論典中皆是以「基是所知」及「所知有二諦」而闡述,當中是以「所知」而言,並不是以「有」或「法」等等同義詞。此處本文(個人所著《佛教四部宗義淺釋》)亦如是闡釋。當中的特別意義,總說如下:
為易於了解「勝義諦」與「世俗諦」是有的,
以「基是所知」及「所知有二諦」而闡述。
「所知」的性相是「堪為覺知境」,意謂「能成為覺知的所量境」,從其性相內涵去觀察,從「能成為覺知的所量境」的角度去觀察──覺知觀察所得的、所量得,也就是,覺知所通達的境則是有二──勝義諦、世俗諦,此二是堪為覺知境。也就是,「堪為覺知境」有勝義諦與世俗諦若以中觀宗應成派的見解而言,世俗諦是虛假的境,勝義諦是真實的境。是覺知所通達且是虛假的境,是世俗諦;是覺知所通達且是真實的境,是勝義諦。但,根本上而言──基是所知,所知有二諦。
因為與「所知障」有關,
故先說「基是所知」後再說「所知有二諦」。
「佛」的定義:具有斷證圓滿的功德。
「所知障」的定義:主要是障礙證獲一切相智之障。
具有「斷證圓滿的功德的補特伽羅就是「佛聖者」。所謂「斷證圓滿的功德」就是:成辦斷除所知障、同時現量通達二諦之智。此中,特別以主要的所斷品「所知障」而安立,不是以其他所斷品。簡要言之,證獲「同時現量通達二諦之智」就是成佛;反之,不能成辦此圓滿功德的障礙就是「所知障」。何謂「所知障」?「所知障」的定義是:主要是障礙證獲一切相智之障。從內涵而言,所知包含有「二諦」,世俗諦是虛假的,勝義諦是真實的,如是,「所知障」就是:障礙「同時現量通達二諦」之障。換言之,是於何上同時現量通達二諦?就是於「所知」上。
又,佛相續中的「一切相智」是佛果位的功德。此中,「一切」意謂諸法,「相」意謂諸法的相。又,諸法包含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所以「一切相智」就是:同時現證二諦相之智。此智唯佛有。換言之,必須斷除「所知障」才能證獲無上菩提佛果位,「所知障」是證獲佛果的主要障礙,大乘修行者為斷此障而精勤於大乘道。包含十地菩薩以下皆無能同時現證二諦相,因為修行功德未究竟圓滿,故有入定與後得的次第差別,入定不是後得,後得不是入定,入定空性(入定根本智)只有通達空性而已,後得智緣世俗諦的認知則是有「二顯」的分別等之智。
十地菩薩最後剎那入定聖根本智(大乘金剛喻定)將斷除最細分所知障之習氣,之後斷除的當下同時顯現世俗諦,當下即是顯現諸法的相(二法以上就是諸法)。也就是,斷除最細分所知障的當下同時顯現世俗諦相──證獲「同時現證二諦之智」,當下即是成佛。所以,十地菩薩最後剎那的下一剎那,就是「一切相智之第一剎那」,由此而說「一切相智之第一剎那」是入定聖本智、又是後得。此入定就是「不復出定之等持」。如是,佛沒有入定與後得的差別,入定是後得、後得是入定,通達勝義諦空性且通達世俗諦,「同時現量通達二諦之智」就是一切相智,此究竟圓滿之智,唯是於佛的心續中有的,十地菩薩以下補特伽羅的心續中無有。
由上說的角度去理解:基是所知,所知分有二諦。從基(所知)分有二諦;修行成辦的究竟圓滿功德是斷除「究竟通達所知的障礙」(所知障)而有;此究竟圓滿功德(一切相智)所通達的是所知上的法。也就是,由「基──二諦」而安立有基道果此等道理,如《中論》、《現觀莊嚴論》中說「所知有二諦」,當中特別說:修道及未來所證獲的功德皆是與「所知」有關。總上說緣故,特別以「基是所知」及「所知有二諦」而闡述,不是以其他與「所知」是同義的法。
——所知,所知分有二諦,由二諦展顯「四聖諦」,由四聖諦展顯「十二因緣」,由「十二因緣」展顯「流轉輪迴」與「還滅解脫」,也就是由「十二因緣」能了解「輪迴」與「解脫」是存在的,以及其中的內涵;並由「十二因緣」展顯人天善道及三惡道,也就是,由闡釋人天善道之因果而顯明善業的部分,由闡釋三惡道之因果而顯明惡業的部分。
又,苦諦是由集諦而有的,集諦主要是煩惱,煩惱主要是二種我執。所以,以法理而言,由世俗諦而建立有苦諦與集諦,由勝義諦而建立有道諦與滅諦。以此而言,是由了解「二諦」而能了解「四聖諦」,由了解「四聖諦」而能了解「三寶」,並且,透由如此了解理路所產生的淨信三寶之皈依心,是正確且不退的。所以,透過修學而了解「四聖諦」,這是非常重要。法王達喇嘛尊者說過:我進行灌頂之前會先介紹佛法,主要是以四聖諦的內涵而闡明佛教見解,以此了解整個佛法內涵的架構,日後修習則容易通達。如宗喀巴大師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諸多小乘大乘經論中闡述「四聖諦」,因為對於希求解脫者是極為重要,由「四聖諦」能了解真正解脫的緣故。
上說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下士道」與「中士道」中闡釋業果及解脫,更於此上,「上士道」中闡釋修大慈悲、菩提心而入大乘道及修大乘道等等,是更廣大增上的修行此等而能證獲無上菩提佛果位。如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諸論中所闡述的修行,皆是含攝修世俗諦與勝義諦的內涵,因為,所有修行之基皆是以二諦為根本,也就是以「基──二諦」為根本而展顯諸種修行內涵,所以「二諦」是極為重要!
各宗皆是主張:所知有世俗諦勝義諦
但是,各宗承許的內涵及所舉的事例則是不同。
外道、內道宗義皆主張有「二諦」。佛教四部宗義的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皆是主張有「二諦」,但以各自宗見的差別而言,二諦的性相以及所舉出的事例則是不同。此處,先總相略釋世俗諦、勝義諦;後再略述下部宗與上部宗安立二諦的差別。
總相略釋:所知有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
總相解釋佛法內涵,大部分是以中觀應成派的見解;若再區分其中的差別,必須以每一宗派的主張而解釋。
勝義諦是真實法,世俗諦是虛假法。勝義諦、真實法、究竟法,意義上是相同。世俗諦、虛假法、假法,意義上是相同。例如一般世間言說:這是真實的、這是虛假的。或說:他說的話是真的、他說的話是假的。為了讓我們能學習並且獲得理解,佛菩薩以隨順世間者承許的名言及內涵而取名安立為「世俗諦」與「勝義諦」。
為何世俗諦是虛假法?為何世俗諦是虛妄欺誑?一般世間者的前五根知或第六意知趨入對境之時,只能通達對境的總相而已,無能通達對境的真實究竟內涵。我們認為認知(包括前五根知及第六意知)所顯現真實的,再由如是「執為真實有的認知」推動而有身語意行為,故是虛妄欺誑。所謂「顯現的法是虛假」,意義就是如此。以譬喻而言,你認為前面的動物是一匹馬,心續中「執馬的認知」所顯現的是一匹馬的相,往前跑去之後發現原來是一隻牛。前相續的「執馬的認知」見不到真正的究竟,自認為所執取的馬是真的;但實際上,其所認取的馬是假的,因為究竟上是一隻牛。
又以觀察「瓶非是自方成立、瓶非是自性有存在」而言。我們見到瓶的時候,認為:瓶是從自己方面成立而有,或說為,瓶是全然從自己方面顯現而有。我們認為,這種認知是正確、所顯現的瓶是真實的。但是,觀察所緣到的瓶,實際上是如何存在?瓶是存在於瓶的形狀?瓶是存在於瓶的顏色?瓶是腹鼓、縮底等支分?以正理觀察的遮除方式而推求,無能於任何支分之施設處上獲得瓶真實有。透過正理觀察尋求而了知,瓶是依於聚合支分之施設處而有的,並不是以這樣的堅固性而存在──不依支分之施設處、完全由瓶自己方面成立而有──無有如此堅固真實的瓶。透過正理觀察,破除「執瓶是真實有的顛倒知」的執取境──瓶真實有,因為此顛倒知的執取境被破除而不存在,所以,心續中無能生起此顛倒知。
透過觀察真實正理推求無能尋得「真實有的瓶」,「真實有的瓶」不是存在的;那麼,瓶是不是存在的?如何存在?瓶是存在的,我們可以用得到瓶,瓶是「唯名言安立而存在」,也就是,唯是依於聚合眾多支分之施設處而取「瓶」名,瓶即存在。如是,瓶是世俗諦,以「觀察世俗名言」而通達瓶,就是觀察瓶之世俗諦。若是已經通達瓶,又再觀察瓶是如何存在?存在於那裡?瓶是存在於瓶口、瓶腹、瓶底等支分?則是超過「觀察世俗名言」而於瓶上「觀察真實正理」,也就是以勝義理智觀察瓶,就是觀察瓶勝義諦。
總相而言,瓶是以虛假顯現的方式而存在,這是瓶的世俗諦;遮除虛假顯現的部分,瓶的真實究竟法,就是瓶之勝義諦。此處以有為之「瓶」作為事例而說明,推之無為之「虛空」等等他法,道理皆是相同。
毗婆沙宗主張的二諦
毗婆沙宗主張:世俗諦唯是有為;勝義諦包含有為、無為。
「世俗諦」的性相:某一法,若以鐵鎚將其破壞,或是以認知分析成個別支分,「執取自法的認知」便因而捨棄。
「世俗諦」的事例:如瓶、水、氆氌等。
性相中有二條件:(1)透過外在因緣破壞自法,如以鐵槌破壞瓶。或是(2)透過認知觀察分析自法成個別支分,遮除個別支分是自法。前者是,表相上可見透過破壞而不存在;後者是,以認知觀察分析自法成為個別支分。以上說二種方式隨一,「執取自法的認知」因而捨棄,這樣的法是世俗諦。如「瓶」是世俗諦,因為,瓶破滅時就會捨棄「執瓶的認知」
「勝義諦」的性相:某一法,若以鐵鎚將其破壞,或以認知(第六意知)分析成個別支分,「執取自法的認知」並不因而捨棄。
「勝義諦」的事例:無方分極微的色、無時分剎那的認知、虛空無為、擇滅無為。
如「色法或色法之無方分極微」是勝義諦。此中,安立「色法」的理由,因為無方分極微是色法;安立「色法之無方分極微」的理由,如,聚集成瓶之無方分極微、聚集成柱之無方分極微等等,或如火大之極微、地大之極微等等。因為,以物質破壞或以認知(第六意知)分析並不會捨棄「執無方分極微的認知」,故「色法或色法之無方分極微」是勝義諦。或如「擇滅」等無為,是勝義諦。
經部宗主張的二諦
「世俗諦」的性相:非勝義具有作用的法。
勝義諦的性相勝義具有作用的法
「勝」意謂「現前知」「義」意謂「現前知中所顯現的法」,或說「現前知中的顯現境」「諦」意謂,現前知不是錯亂的,其所顯現的法是不欺誑、真實存在,故是「諦」。
「勝義諦」是:(1)現前知(或現量)的顯現境2)能發揮功能的法──具有「引生自果」的作用、對於「引生自果」有功能。現前知中顯現的法是「勝義諦」也就是,必須依靠「現前知」顯現此法,安立此法是勝義諦。如是,勝義諦是現前知顯現境」,是現前知存在的,勝義諦與有為、無常、自相、事物、所作性是同義,是從因而生的法,是能發揮引生自果功能的法。
「世俗諦」是「非『勝義能發揮功能的法』,此中具排除「勝義」及「能發揮功能」二。所以「世俗諦」是:1)不是現前的顯現境2)不能發揮功能的法。具足此二的法就是「世俗諦」。如,虛空是世俗諦,因為虛空不是勝義諦──不是現前知的顯現境;不是能發揮功能的法──沒有引生自果的功用。
經部所主張的二諦是「勝義有」的基礎上而安立
世俗諦無為、常、共相是同義;勝義諦有為、無常、自相是同義
不論及周遍性,僅以詞句的解釋而言,經部宗主張分別知面上存在的是「世俗諦」現前知(或現量)面上存在的是「勝義諦」。又,二諦是「勝義有」的基礎上而安立,凡是法、存在的必定是於「勝義有」的基礎上而成立,若不是,必定不是存在的,等同兔角。也就是,是「所知」周遍是「勝義有」,是「非勝義有」周遍是「非所知」。
1)「現前知的顯現境」與勝義諦、無常、為及自相是同義,也就是,現前知中顯現的法必定是有為、無常、自相,此等勝義諦」。
2)「分別知的顯現境」與世俗諦、無為、常及共相是同義。也就是,分別知中顯現的法必定是無為、常、共相,此等不是現前知中的顯現境,此等世俗諦
以上部宗見而略釋:勝義諦、世俗諦的字義。
基是所知,所知分為「虛假」與「真實」二分,虛假的部分是「世俗諦」,真實的部分是「勝義諦」。如下總相解釋「二諦」的字義,其中,是否承許諦實成立、自相成立、自性成立等差別,但隨各宗的主張而安立。
「勝義諦」的字義
「勝」意謂,「現證空性之智」最殊勝。見道以上聖者補特伽羅心續中的入定根本智最殊勝,故是「勝」。「義」是」之義,意謂現證空性之智的所緣境。所以,「勝義」就是:最殊勝的現證空性之智的趨入境——空性。「諦」是「真實不欺誑」之義,意謂聖者根本智所通達的空性,其是存在的真實究竟性,符合事實、不欺誑,故是「諦」。或說為,「空性」於聖根本智的面上是以真實究竟的方式而存在,故是「諦」。
「世俗
「世俗」的藏文譯音是「袞佐」。一切的意義,意謂除空性以外的一切法。是「障」的意義,意謂虛假欺誑、障蔽真實。所以,「世俗」意謂除空性以外皆是虛假欺誑障蔽真實。如瓶、柱、房等等是世俗「諦」意謂,「法執無明」面上存在,故是諦。如是,「世俗諦」的意義是:世俗法是依「法執無明」的顯現而有,故是虛假,且於「法執無明」面上顯現為真實存在,障蔽真實、欺誑世間,故是世俗諦。
世俗法是虛假,為什麼?因為,世俗法於「法執無明」面上是以諦實成立的方式而存在,故是虛假,因為世俗法不是諦實成立。例如,瓶於「法執無明」面上是以「瓶諦實成立」的方式而存在,而且「瓶諦實成立」僅能於「法執無明」(顛倒知)面上存在。如是,因為「法執無明」所緣到的瓶並不是真實的,因為「法執無明」所顯現的「瓶諦實成立」是遮蔽其背後的真實內涵——瓶的究竟自性「瓶之空性」,故瓶是虛假。
輪迴的因是「無明我執」,主要根本是「法執無明」,其是欺誑眾生與修行者。於「法執無明」面上顯現真實存在的,就是世俗諦。世俗諦是虛假法,因為,不如其自性安住,現為他性──不如其自性(無諦實存在)而安住(安住於無諦實相),現為他性(現為諦實存在)。如同人戴面具一般,拿下面具假相才能見到真相。因為無明的障蔽,我們只能見法的虛假相,必須透過正理推察才能通達──非如其所現之諦實存在,如此即是見法的真實相,也就是見法的勝義諦。
又,以「一切相智」而言作解釋,「一切相智」分有二:盡所有性智、如所有性智。「勝」意謂「如所有性智」;「義」意謂於「如所有性智」面上的顯現境——空性。如是,因為空性是於「如所有性智」面上存在,也就是,「如所有性智」唯緣空性而已,故空性是勝義諦。再者,除空性以外的法皆是世俗、名言名言意謂存在的,此世俗名言的部分是於「盡所有性智」面上存在,故是世俗諦。此中「盡」字,意謂世俗名言之存在的。
再說:是與「有境」有關而安立「諦」。
以世俗諦而言,為何世俗法是「諦」?世俗法於「法執無明」面上顯現為諦實存在,故是「諦」。例如,瓶於「執瓶諦實成立的分別」(其是法執無明)面上存在,故瓶是世俗諦;此中,「執瓶諦實成立的分別」是有境,所以,是與「有境」有關而安立「諦」。
以勝義諦而言,為何勝義(空性)是諦?勝義(空性)是於「通達空之智」面上存在,其是諦實不欺誑,故是「諦」;此中,是以「於通達空性之智面上存在」的理由而安立為「諦」,所以,是與「有境」(通達空性之智)有關而安立「諦」。
如上總說上部宗派所承許的「勝義諦」與「世俗諦」的意義,但是各宗所主張的「二諦」以及事例則各有不同。相關詳細內容可參考內道佛教宗義的論述,或是個人所教授的《佛教四部宗義.見解明釋集》。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們必須在內心中有一個強烈的欲求——我就是要認真學習、修行、利益眾生。


倉忠仁波切教授《地道建立》時,給予學生的鼓勵。2016/7/9

《現觀莊嚴論》是五部大論中最重要、最廣大,主要是闡述菩薩道的廣大修行乃至成辦佛果位,所以是極為廣大精深。論中所說諸廣大精深的內涵,我們心續中從未有這個部分,所以,也只是以推理而了解及詮說,如此而已。比如說,你說了一個很好的東西,但問你有沒有?其實並沒有,所以就像說故事一般。以此來譬喻,我們心續中並沒有《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的內涵,論中所說的皆是極為廣大精深。

《現觀莊嚴論》中闡述菩薩修行之地道次第,「道」之見解的部分是以《中論》的內涵;學處的部分是以《戒論》;諸種名相的部分是以《俱舍論》的內涵;理路的部分是以《釋量論》的內涵。所以,學習五部大論,主要是能通達《現觀莊嚴論》內涵的方便。過去在僧院中學習,一般是以七年多的時間專心完成學習《現觀莊嚴論》。

所以,如果對於目前教授《地道建立》的內容有不了解、不能聽懂,必須重複多聽幾次錄音,雖然我的中文表達不是完全通順,但我有《現觀莊嚴論》的傳承,或許由於傳承的力量,加上自己多加努力,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過去在僧院中學習時,老師已經講三、四次,我們還是聽不懂,回去之後再經過複習、思考,並且參考相關的書籍,以及與同學互相討論,依然聽不懂,有一陣子都還是不能聽懂,但還是繼續學習下文的內容,之後,再回到前文所說的內容,就突然能懂了。自己不禁想:原來是這麼簡單,為何之前聽不懂呢?這也是有關傳承的加持力,以及自己的努力學習、同學互相討論的支持,在不放棄的學習當中已經增長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所以最後能聽懂、有所了解。

所以,聽不懂時不可放棄,必須堅持繼續學習,雖然第一次聽不懂,但是,繼續學習下去一定會增長福德與智慧,逐漸的就會越來越懂;如果根本不可能聽懂,那麼,所謂證得阿羅漢果、成佛都是欺騙人的,因為學習並不能增長智慧,但並非如此。所以,絕對不可放棄,必須努力的聽聞學習,並且作功課以淨除罪障,當福智資糧具足之時必定能聽懂、能了解。

過去在僧院中以七年多的時間學習《現觀莊嚴論》,以及,不論在任何地方前前後後學習二十多年,都是祈請佛、菩薩、諸傳承上師、自己的根本上師加持,並且堅持不斷的學習,逐漸就能聽懂了解——所說的內涵應該是這樣,所以在自己內心會有一種安心、滿足、快樂。在這當下,憶念並感恩諸佛慈薩、傳承上師、直接的上師。

我們必須在內心中有一個強烈的欲求——我就是要認真學習、修行、利益眾生;不論是否能夠真正作到,這是另外一回事,但內心中必須有這種堅定心,以這樣的心而堅持學習下去,那麼就能學懂、就能作到。雖然目前學不懂、作不到,但沒有關係,你的所有努力一定對生活與修行有幫助。這一世不能學懂,不用多憂心,只要有認真學習,來世就有機會能懂。不用擔心沒有來世,我們都一定都會有的!呵呵~。

所以,大家都要努力加油!我自己也是必須多讀書、多思考。學習不是以年紀作決定,如果認為自己不年輕了,所以應該好好放鬆休息,這樣想就錯了。觀音上師曾說過,自己已經80歲,但還是當作一位學生而認真學習。那麼,我們並未80歲,根本不用多說,所以必須認真學習。直到成佛就不用學習,好好睡覺就可以,呵呵~,但絕對沒有機會睡覺,因為一直會想要利益眾生。總之,直到成佛之前,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都是有學道,所以必須要學習,那麼,更何況我們,我們連「入道」都沒有,我們心續中沒有真正的出離心、大慈、大悲、菩提心等等,若是有的話,也只是造作的而已,所以絕對是必須要學習!

__倉忠仁波切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