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倉忠仁波切的勉勵~應當以多種思惟而學習




倉忠仁波切的勉勵應當以多種思惟而學習

藏文中是直接以辯論方式而陳述,如此應該是比較容易了解,只是各位不習慣這種思考方式。如果我們能了解辯論方式及內涵,就不會只能依照老師的解釋而已,還能掌握經論中所闡述的理路,獲得一個思考的方向,以這樣的方式學習就能容易理解。
我們從小到大,二十幾年都是透過辯論而學習,雖然也有在老師座前聽課,但聽完之後還是必須自己研讀、熟背,又必須與學長、同學、學弟辯論。辯論的內涵以及思考模式,我們無能立刻理解,有很多是各種不同角度繞來繞去,需要一再重複研讀、思考。雖然你認識其中的文字,不見得認識其中的內容。有時候,你需要修改自己的思考方式,換一個方向再思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你必須自己從中尋得正確的思考理路。為能了解這些內容,所以必須多思考,透由反覆思考就能了解其中的內涵,一旦了解,內心就會產生喜樂的感受。經由串習所引生的智慧力,這種力量是存在的,所以,透由不斷精勤研讀與思考,就能明白以前不了解的部分。
五部大論中最深澳、最廣大的是《現觀》,如果我們能了解且熟記菩薩道的各種名相、分類,那麼,例如一說到資糧道,我們就能了解資糧道菩薩心續中殊勝的功德,因此內心非常隨喜、讚美,並由此能產生對菩薩的信心與恭敬;相反的,沒有經過認真學習,就不能了解道佛、菩薩、上師的殊勝。例如,有人說:「某位師父很殊勝,因為他的身語行為非常莊嚴。」或有說:「某位師父很殊勝,他穿袈裟看起來非常莊嚴。」僅是如此而已,但是,如同西藏俚語所謂「人的貌相在內,老虎的貌相在外」。例如,為何菩薩是珍寶?為何我們禮敬菩薩?主要的理由是,菩薩心續中有眾多殊勝功德,這些功德都是我們現在所必須學習的。
因為從小沒有辯論思考的教育,不習慣這種思考方式,所以,學習過程中內心難免覺得煩燥、不耐煩,心續中產生這一類的念頭或感受,就是顯示出學習上有障礙了,但你必須安忍住,堅持繼續學習下去。再說,藏人與華人都有一種不好的習慣,喜歡有名氣的上師,以有名氣而決定上師,所以,學習時聽不懂就索性不聽了,只想要尋求有名的上師,然後跑去聽課、灌頂。當然,我們非常感恩上師賜予法的傳承,這如同能打開寶室的鑰匙,擁有寶室的鑰匙,就有機會能夠獲得其中的各種珍寶;但其實,上師是傳予教授,還是必須依靠自己努力學習與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經論中的內涵。
每一次上課,我都希望你們可以有所獲得,希望對你們的修行有幫助,希望你們未來生生世世中都能遇到更殊勝的上師,更殊勝的傳承,並且能夠利益更多的眾生。利益眾生,不僅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也是我們學習大乘法的目的。所以,雖然學習上一定會遇到內在及外在的種種障礙,每一次遭遇不順利、心情不好、內心煩悶、身體上遭遇障礙,或是,無論如何都無能安心繼續學習,這就是障礙。但是,自己必須堅強且耐心學習,並且作功課,集資淨罪、供養三寶,或是佈施、念經等等,這些都是為了增長福報、減少障礙。
外在障礙的干擾,主要是由於內心的障礙而有影響,心不平靜的時候,就容易被外在所干擾,所以必須訓練自心具有堅強、具有力量,因此,應當累積內心的福資糧、智資糧。心續若能以寂靜作為所依,那麼就不會受到外在干擾、非人干擾,諸大師都是這麼說。因為精勤修行的緣故,在你心續中有非常堅固、非常具力的大慈悲,那麼,你就會希望他離開痛苦、或得安樂,你是具有如此的心續,非人如何能傷害到你呢?
今天還有學習的機會,就應當把握好好學習,即使聽不懂也沒關係,經過一次、二次、三次…就會更有領受、更了解,大家必須多研讀、多思考,如此努力認真學習就會進步,這是我個人的實際經驗。再者,每當我修學上有稍微了解,就會非常感恩上師,也非常感恩同學。真正的法友是一起學習的同學,因為我們是尋求成佛同一道路上的修行者,所以必須彼此互相尊敬,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障礙,彼此一起站在佛法的角度而面對事實,不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因為,自己的立場是依於我執的推動,我執本身是顛倒知,由彼推動出來的身語意行為,決定是錯誤的。所以,應當以佛法所說的道理去觀察,例如,業因果之理、依靠緣起之理等等,以彼等正確理路而如理觀察,那麼,不了解的部分就能容易解決。
學習上,不能只以自己的想法作為觀察方式,必須換一種角度去思考。從過去到現在,我們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觀察,我們習慣如此,所以,當遇到某件事、某個問題,當下就以自己的觀念在心續中建立答案,然後一直繞著這個答案,所以根本掌握不到其他的思考方式、其他的答案,絲毫沒有機會。試著先不想自己心續中的答案,而是先觀察其他的思考理路、其他的答案,為何是如此。以另一種觀察方式而來繞一繞,你的思考力一定會增長。假設,學習上只習慣於一種學習方式、思考方式,一直都沒有改變,那麼很有可能發生一種情形——無論學習什麼,你都認為道理差不多。因為,你心續中僅是建立一種思考方式,當思考的智慧力遇到瓶頸,就不容易再繼續增長。但是,你本來有一種智慧,再更尋求另一種思考方式,如此結合就能增長智慧力。總之,思惟的方式是非常多元。
經論中有說,聲聞僅是以一個正因而通達空性,既是僅如此通達空性,所以僅能依於如此的智慧力;但是,菩薩不是如此,菩薩以諸多理門而通達空性,彼之智慧力較為廣大精深。例如,以「瓶是諦實成立空」而言,因為是緣起,或是所作性,或是無常,或是事物,或是存在的,以諸多理門而通達,以各種理由、正因而破除顛倒知,這種內心力量是非常強大。如同在四方設置炸彈,其爆破力比一個炸彈強大很多。如此譬喻一般,菩薩為了破除心續中的顛倒知,尋得多種思考方式而通達。如同此理,以這樣的方式學習,就比較容易了解論式中的內容,辯論所說的內涵。若是能了解論式的內涵、辯論的方式,不論學習任何經論都以辯論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你就會讀得很快且不容易忘記。
再者,每一次學習的內容不需要很多,一頁、兩頁已足夠。我的上師的上師,他研讀《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時,每次只研讀一頁,但是思考很久,這一頁的內容決定清楚了解之後,再換下一頁,並且也研讀相關的典籍。他不只是字面上理解而已,前後詞句的內涵,以及結合、區分、總結,或是,每一段落的內涵,以及總結的重點內容,如此一再思考,因此,他所理解的內容是非常豐富。因為他以這樣的觀察方式去思考,所以,非常有助於理解前後文的內涵,甚至是,因為了解後面的內容,所以更清楚前面的內容。
有很多種學習及思考的方式,以多元的思考方式去學習經論,這是非常好的!老師們是如此教導,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一般的世間課程直接閱讀就能理解,但是佛法經論不是這一類,必須透過不斷學習及多思考。我們所學習的佛法課程,都是必須依靠思考才能理解,所以大家必須多思考、多串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