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無學道轉增為大乘資糧道與加行道任一,所依補特伽羅是聖者,然是菩薩凡夫——
※
菩薩者:「已生任運菩提心無退轉」之未斷盡所知障的補特伽羅。
※
菩薩凡夫:「已生任運菩提心無退轉,尚未轉增為大乘見道以上」之未斷盡所知障的補特伽羅。
※
菩薩聖者:「已生任運菩提心無退轉,且已轉增為大乘見道以上」之未斷盡所知障的補特伽羅。
如上所示,菩薩凡夫的定義。那麼,從小乘無學道位轉入大乘資糧道位與加行道位任一的補特伽羅,理應是菩薩凡夫。但是,難道彼不是聖者嗎?彼是已斷盡煩惱障的阿羅漢,故必定是聖者,彼又是已入大乘道的補特伽羅,所以,彼是菩薩聖者嗎?這是需要思辨清楚的。
這一類修行者應是菩薩凡夫,並不是菩薩聖者,因為其心續中的現觀是大乘資糧道或加行道隨一,故是菩薩異生地,並不是菩薩聖者地。其中的重點是——從小乘無學道轉入大乘資糧道位或加行道位的補特伽羅,是否為菩薩異生?若不是,則應是菩薩聖者?要不然,菩薩地分為二類(菩薩異生地、菩薩聖者地)則不合理,難道另有第三種「非彼二之菩薩地」?並非如此。
菩薩聖者的界限:自大乘見道位以上的補特伽羅。大乘見道菩薩者、修道菩薩者,彼等是菩薩聖者,菩薩聖者心續中的道是菩薩聖者地。由此推知,從小乘無學道轉入大乘資糧道或加行道,因為尚未生起大乘見道以上的道,故彼現觀不是菩薩聖者地,所以,所依補特伽羅,也必然不是菩薩聖者。
聲聞獨覺阿羅漢轉趣修大乘道,乃是由生起任運菩提心入大乘資糧道位開始修行。比如,以聲聞道而言,最初是生起資糧道,其後轉增為聲聞加行道,聲聞加行道者的心續中並沒有聲聞資糧道,因為已轉增為聲聞加行道;其後,由聲聞加行道轉增為聲聞見道,聲聞見道者心續中並沒有聲聞加行道;其後,由聲聞見道轉增為聲聞修道,聲聞修道者心續中沒有聲聞見道;其後,由聲聞修道轉增為聲聞無學道,聲聞無學道者心續中沒有聲聞修道。如是,聲聞無學道聖者再轉趣修大乘道,則是產生任運菩提心入大乘資糧道位開始修行,其心續中的道就是大乘資糧道。
由小乘無學道轉入大乘資糧道的修行者,既是菩薩者且是聖者,但不是菩薩聖者。彼是聖者,因為是聖者阿羅漢;彼是菩薩者,因為是已生任運菩提心且無退轉的補特伽羅;但是,彼不是菩薩聖者,因為是菩薩資糧道位或加行道位隨一的補特伽羅。假設性推論,彼若是菩薩聖者,則其心續中的道也必須是菩薩聖者的現觀,既是如此,則必須是大乘初地以上的道,如此則有「菩薩資糧道者與加行道者是菩薩聖者」之過難。
總之,大乘種性決定者直接趣入大乘道,這一類菩薩資糧道者與加行道者是菩薩凡夫;但是,由聲聞獨覺無學道轉增為菩薩資糧道與加行道任一,所依補特伽羅則是聖者,因為阿羅漢聖者,但不是菩薩聖者,而是菩薩凡夫。如是應知,菩薩凡夫不一定是凡夫,例如,由聲聞獨覺無學道轉增為大乘資糧道所依補特伽羅,彼補特伽羅是菩薩凡夫,且是聖者。又,其心續中的道若是轉增為菩薩見道以上,所依補特伽羅就是菩薩聖者,也是阿羅漢聖者。
再者,提出一個需要觀察清楚的問題——
有說:「從聲聞獨覺無學道位轉入菩薩資糧道位的菩薩,其心續中的道是菩薩資糧道,既是菩薩資糧道,則不是無學道。」這一點能確定嗎?
有回答:「應是無學道,因為是阿羅漢的道。若不是無學道,難道彼不是阿羅漢的道?此不合理。彼道應是菩薩資糧道且是無學道。」此能否成立? 要言之,所依補特伽羅是阿羅漢,故其心續中的道是阿羅漢道,那麼,是阿羅漢道一定是無學道,能否決定?由如下所示四邊際之差別,理應能明白。
菩薩凡夫、聖者,彼二有四邊際關係:(1)是菩薩凡夫不是聖者。例如,直接入大乘資糧道位的菩薩。(2)是聖者不是菩薩凡夫。例如,菩薩見道位以上聖者。(3)是二者,是菩薩凡夫且是聖者。例如:從聲聞獨覺無學道位轉入大乘資糧道位的菩薩。(4)非二者。
如上所說,菩薩凡夫與聖者有四邊際,由此應知:菩薩異生地、聖者地,彼二也有四邊際關係。
菩薩異生地、聖者地,彼二有四邊際:(1)是菩薩異生地不是聖者地。例如,直接入大乘資糧道位菩薩的現觀。(2)是聖者地不是菩薩異生地。例如,大乘見道位以上菩薩的現觀、聲聞見道位聖者的現觀。(3)是二者,是菩薩異生地且是聖者地。例如,從聲聞獨覺無學道位轉入大乘資糧道位菩薩的現觀。(4)非二者。
菩薩加行道的界限,有二種解釋方式——
(1)資糧道上品位菩薩,其心續中產生「通達三智一百七十三行相之止觀雙運」即是生起菩薩加行道,所依補特伽羅就是加行道位菩薩者。
無論大乘種性決定直接入菩薩道,或是由聲聞獨覺無學道轉入菩薩道,皆能以此為界限。因為,菩薩資糧道容有止觀雙運的道,但必定沒有「通達三智一百七十三行相之止觀雙運的道」,若是生起,即是轉增為菩薩加行道。
菩薩資糧道是否容有通達空性之止觀雙運?有的。由小乘無學道轉入菩薩道的菩薩者,有一類已曾通達空性,另一類未曾通達空性。已曾通達空性者,心續中有通達四諦十六行相隨一之止觀雙運,也有通達空性之止觀雙運,但沒有通達三智一百七十三行相之止觀雙運,故未得菩薩加行道。又,未曾通達空性者,雖有通達四諦十六行相隨一之止觀雙運,但沒有通達空性止觀雙運,當然也沒有通達三智一百七十三行相之止觀雙運,故未得菩薩加行道。
(2)資糧道上品位菩薩,其心續中生起「通達空性之止觀雙運」,即是生起菩薩加行道,所依補特伽羅就是加行道位菩薩者。
這是依據《現觀莊嚴論》及相關釋論所說,乃是以大乘種性決定者直接進入菩薩資糧道位而言,因為,彼等論典的主述就是大乘種性決定者入道乃至成佛的修行過程。這部分可自行參考《現觀莊嚴論》等相關論述,或是《俱舍論》第六品。如賈曹杰大師的《現觀莊嚴論明義釋.心要莊嚴疏》第四品中說,菩薩心續中有「緣盡所有之止觀雙運」,但沒有「緣如所有之止觀雙運」。盡所有是世俗諦的法類,或說為名言法類,以此處而言則是意謂,除空性以外堪能成辦解脫的法類,如四諦十六行相等。如所有則是勝義諦的法類。如是,大乘種性決定資糧道者,其心續中有緣世俗諦之止觀雙運,如緣四諦十六行相隨一之止觀雙運,但是沒有緣勝義諦空性之止觀雙運,若是生起通達空性之止觀雙運,則是轉增為菩薩加行道。
總之,論典中有說,菩薩資糧道生起「通達空性之止觀雙運」即轉移為菩薩加行道;但是,卻又有說,某些菩薩資糧道有通達空性之止觀雙運,然未得菩薩加行道。其中差別,如上所說而理解,則能不成相違。
※ 菩薩聖者地的定義:「大悲與現證空性智所攝」之菩薩聖者的現觀。
其定義中有二要件:(1)必須是「大悲與現證空性智所攝」。(2)必須是「菩薩聖者的現觀」。從另一角度來說,若是菩薩聖者地,所依補特伽羅,必定具大悲與現證空性智二種功德,且必定是菩薩聖者。
又,由第(2)要件,也就是簡別出——是「大悲與現證空性智所攝之菩薩的現觀」不周遍是「菩薩聖者地」。例如,由已現證空性之小乘無學道轉增為菩薩資糧道與加行道隨一菩薩的現觀。
有一類聲聞獨覺阿羅漢已曾經現證空性,若是轉入大乘資糧道則必定具大悲,如是,其心續中有大悲與現證空性智所攝的現觀,如其心續中的大悲、菩提心、通達四諦十六行相等等;但是,彼等現觀不是菩薩聖者的現觀,因為是菩薩資糧道的緣故。菩薩資糧道不是菩薩聖者道,因為,若是菩薩聖者道,則必定是菩薩見道初地以上的道。是故,於此需要明辨,菩薩道須修三智一百七十三行相;又如前說,菩薩加行道的界限,有二種解釋方式,其中一種就是,生起「通達三智一百七十三行相之止觀雙運」即轉增為菩薩加行道;以及,如前已說,由小乘無學道轉增為大乘資糧道與加行道任一,所依補特伽羅雖是聖者,然是菩薩凡夫。
摘錄自_倉忠仁波切 教授《地道建立》
匯整_觀音慈悲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