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3日 星期一

小乘八地_倉忠仁波切 授課


小乘地的類別有八,如《寶鬘論》中說:「如於聲聞乘,說下劣八地;如是於大乘,說菩薩十地。」又如闡釋《現觀莊嚴論》的《明義釋》中所說的意趣,區分十地有其需要,為了遮遣諸不承許大乘十地的邪分別,是故,取小乘自所共許的下劣八地為喻而顯明大乘十地。這也就是說,論典中主要是闡述菩薩地,故附帶以小乘八地為喻而表述。
如是,所謂小乘八地,就是以小乘資糧道等五道而建立,含攝聲聞與獨覺的五道,所以也就是「小乘聲聞獨覺地」。前七是以聲聞地的五道而建立,此如論釋中所說,對此確認為「一向趣行寂滅的聲聞加行道等八種」就是彼。又,第八獨覺地則總攝獨覺地五道。如是,小乘八地攝盡聲聞地與獨覺地。
總相而言,這是中觀宗自續派所主張的小乘地,內道佛教四宗也是承許,因為是以聲聞獨覺的入道次第而建立的緣故;然而也須清楚,聲聞與獨覺各自的主要所修見解、所斷及所證,上下各宗的主張則有不同。
小乘八地,是聲聞獨覺修行者心續的現觀。如說明各自的界限——
一、種性地:聲聞資糧道之智、聲聞加行道之智。
種性地,是以聲聞地資糧道與聲聞加行道而建立。何以故?入聲聞道的修行者可分為「一向趣行寂滅的聲聞」與「圓轉菩提的聲聞」二類,前者畢竟不轉變趣向其他,後者容有資糧道或加行道煖、頂、忍隨一轉趣獨覺道或菩薩道。一向趣行寂滅的聲聞種性者,也就是決定聲聞種性者,入聲聞道後不退轉乃至證獲聲聞阿羅漢果位,並不轉變趣向獨覺道或菩薩道,此中,乃是從加行道起決定不轉變,是故,安立聲聞加行道為種性地。又,種性地也包含聲聞資糧道,因為,有些聲聞資糧道修行者,依序更入加行道乃至證獲聲聞阿羅漢,期間並不轉變趣向其他。如是,聲聞資糧道、聲聞加行道皆是種性地。
二、八人地:聲聞向預流果之智,也就是聲聞見道無間道之智。
聲聞聖者心續的見道無間道——聲聞向預流果之智,就是八人地。加行道以止觀雙運入定補特伽羅無我(比量通達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我空),當加行道之智轉成現量通達補特伽羅無我,即是轉增為見道,見道第一剎那之見道無間道,彼智是八人地。何以故《現觀莊嚴論》說「二十僧眾」表述四向果、四住果之八聖僧,其中,向預流果就是此八種的第一起首,故名為八人地。
四向果、四住果,其依次是:(1)向預流果(2)住預流果(3)向一來果(4)住一來果(5)向不來果(6)住不來果(7)向阿羅漢果(8)住阿羅漢果。如是逆次第往前推算,「住阿羅漢果」是第一位,「向阿羅漢果」是第二位,乃至第八位就是「向預流果」,也就是聲聞見道無間道,故安立彼智為八人地。
三、見地:聲聞住預流果之智,也就是聲聞見道解脫道之智。
聲聞聖者心續的見道解脫道——住預流果之智,就是見地。如前說,向預流果之智(見道無間道)是第八地;住預流果之智(見道解脫道)則是見地。要言之,住預流果聖者心續的見道解脫道,就是見地。
四、薄地:聲聞住一來果之智。
聲聞住一來果聖者心續的現觀——住一來果之智,就是薄地。欲界煩惱有:見道所斷欲界煩惱、修道所斷欲界煩惱。修道所斷欲界煩惱有九品,因為住一來果聖者已斷其中的第一品至第六品,其心續的欲界粗分煩惱已是微薄,是故,住一來果聖者心續的現觀是薄地。
五、離欲地:聲聞住不來果之智。
聲聞住不來果聖者心續的現觀——住不來果之智,就是離欲地。此中欲,意謂欲界貪等煩惱。離欲,意謂已斷除遠離欲界煩惱。住不來果聖者(彼聖者不投生欲界)已得初禪靜慮以上,故必定已斷除欲界粗分煩惱,因為,斷除欲界煩惱第九品才能獲得初禪靜慮。如是,因為聲聞不來果聖者已斷欲界煩惱九品,故其心續的現觀是離欲地。
六、已辦地:聲聞住阿羅漢果之智。
聲聞住阿羅漢果聖者心續的現觀——住阿羅漢果之智,就是已辦地。已斷離三界煩惱之住阿羅漢果的道,因為是已成辦聲聞究竟果,故安立彼智為已辦地。
七、聲聞地:聲聞向一來果之智、向不來果之智,向阿羅漢果之智。
四向果之中,除前八人地的向預流果以外,其餘三者皆歸納為聲聞地。「聲聞地」是一個總名,總名也堪能於別的事例上成立,如是,以總名的角度,將聲聞向一來果之智等三者取名為聲聞地。又,如前六地已然具名,為彰顯使了解聲聞地,故將餘下三種向果智,以其所屬的總名而取名為聲聞地。如是,聲聞向一來果聖者心續的現觀、聲聞向不來果聖者心續的現觀、聲聞向阿羅漢果聖者心續的現觀,彼三是小乘八地中的聲聞地。
八、獨覺地:諸獨覺道之智。
獨覺五道總攝於小乘八地之獨覺地。若是獨覺入道的現觀,則是該地。獨覺可分為二類:麟角獨覺、部行獨覺。前者,因為愛樂獨自修行,猶如麟獸的獨角,故名麟角喻獨覺。後者,因為與大眾同行共住,故名部行獨覺。麟角喻獨覺是獨覺種性決定者;部行獨覺,大多由聲聞種性轉入獨覺資糧道。
再者,或有建立第一是見白地,第二以下皆同前——
如此則是:(1)見白地(2)第八地(3)見地(4)薄地(5)離欲地(6)已辦地(7)聲聞地(8)獨覺地。
此中,何以安立為見白地?其中的「見」意謂證獲,其中的「白」意謂隨順於解脫的白善法。資糧道、加行道是隨順於解脫的白善法,堪能增長後續諸道功德乃至證獲解脫,故名為見白地。又,更詳細而言,薄地可分為:見道所攝薄地、修道所攝薄地。離欲地也有:見道所攝離欲地、修道所攝離欲地。這部分比較複雜,需要以二十僧眾的次第才能了解薄地與離欲地各自的界限、分類與差別。
獨覺道,是否堪能建立小乘八地——
獨覺道,理應不堪建立小乘八地。何以故?地道建立是以瑜伽行自續派而言,自宗主張,聲聞與獨覺種性修行者各自的主要所修見解、主要所斷障礙不相同,獨覺種性修行者,以「能取所取異質之倒執」與「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自相成立之倒執」為主要所斷,並不以補特伽羅我執等煩惱障為主要所斷。是故,不堪建立獨覺的四向果與四住果,也就不堪建立薄地(已斷離欲界細分煩惱一至六品之向預流果智)、離欲地(已斷欲界細分煩惱七至九品之住預流果智)等等,獨覺八地是沒有的。
如是,一般基本上來說,四向果與四住果是以聲聞五道而建立,並不是以獨覺地道;然而,獨覺五道是有的,因為,獨覺種性修行者於上品資糧道集聚福智資糧,其後於一座間證加行道至無學道。
以經部行自續派而言,自宗主張,聲聞與獨覺修行者的主要所修見解、主要所斷障是相同,因此,自宗派之中,或有承許獨覺四向果與四住果之建立,或有不承許者。這是過去諸大師的不同論證與闡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