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達賴喇嘛尊者曾經說過:成佛是利益眾生,未成佛前也是利益眾生。

 


出離心的「出離」,意謂離開煩惱、離開業及煩惱所控制、離開輪迴所攝生老病死。所以,真正生起出離心,也就是生起「我一定要獲得斷除煩惱之功德」之欲求,這也就是生起希求解脫之心。真正的出離心,就是必須如此。

 

有很多人,因為人生遭遇到苦,或是覺得找不到快樂,所以就想要往生極樂淨土,他厭煩這一世的痛苦而想去一個安樂的處所,所以他選擇了極樂淨土;但是,這不是出離心,更不是發起菩提心。有人經常說想要去極樂淨土,我也就隨順他,但是,能往生極樂淨土的因,是什麼?其實他並不清楚。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我大多是說笑的語氣回答,但其實也是說真實的話。

 

我們應該清楚,基本上,能往生淨土的因就是菩提心。但是,另一方面來說,真正發起菩提心的人,他就只是為了救度眾生而已,所以,他不會為了躲避痛苦而希求往生淨土。如同觀音上師曾經說過:「成佛是救度眾生,未成佛前也是救度眾生。」這個觀念對我個人真的產生非常大的幫助。這也就是說,以「救度眾生」之事而言其實是一樣的,就只是為了救度眾生而已。成佛之後必然能圓滿救度眾生,但是,未成佛之前,自己尚未完全解脫苦或障礙,卻仍發起菩提心於輪迴中救度眾生、實踐利益眾生,這真是非常的偉大!例如,資糧道位菩薩、加行道位菩薩,還有未斷除的障礙、功德尚未圓滿,仍然以發起大慈悲、菩提心而救度眾生,這真的非常殊勝偉大!

 

再說,南譫部州的人身,如果具足各種因緣就能當生修行成佛,又,南譫部州眾生有苦有樂,因而更容易趣入修行,所以,某一些淨土的菩薩,他們特別發願投生於南譫部州修行利益眾生,但是,反觀我們卻是一直想要往生極樂淨土。

 

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如果只是想著要往生極樂淨土,這就只是嘴巴上說自己修學大乘法,其實內心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他想去極樂淨土,只是因為想要躲避輪迴的粗分痛苦,或者,他認為極樂淨土比較容易修行,在極樂淨土完成修行之後再來救度眾生,其實,這只是為自己說好聽的話而已,內心實際上是深藏著「愛我執」,卻說自己發起菩提心要去極樂淨土。這絕對不是菩薩的發願,因為菩薩不以自己的利益而發願,這就是以「修行大乘法」為藉口,再假借「阿彌陀佛」之名相,而滿足自己想要往生淨土的自私自利。

 

以前,有一位信眾向觀音上師提出往生極樂淨土的問題,上師當時以說笑的方式回答,如果你沒有真正生起菩提心,即使你到淨土阿彌陀佛的座前,阿彌陀佛也會請你暫時離開淨土,因為你的想法都是自私自利(由愛我執所推動的),所以沒有資格受用淨土的一切。上師這麼說,主要是表達,如果我們想要往生淨土而繼續修行,就是必須發起菩提心,因為,能往生淨土的主要因之中,首重就是發起菩提心。

 

真正發起菩提心,唯一的想法就是救度眾生、利益眾生而已,那麼,所要救度的眾生就是在六道之中,所以,如果真正發起菩提心,也就離不開六道輪迴眾生。由於發起菩提心生生世世修行利益眾生,當福德智慧資糧因緣具足時,自己也就自然離開輪迴,但是,仍以願力繼續回到六道輪迴中救度利益眾生,如初地以上菩薩聖者,以意生身來六道輪迴中利益眾生,這不是由業及煩惱之力所引生的,而是由菩薩聖者的願力。

 

總之,我主要是說明,生起菩提心者,必定以利益眾生為主要目的,因此,不願離開六道輪迴眾生;但是,我們卻是相反的,只以自己的利益而想要去極樂淨土,這是值得我們審思的。

 

倉忠祖古  法語甘露


2021年10月2日 星期六

諸法若自性成立 則應成四種過難

 


諸法若自性成立  則應成四種過難

倉忠仁波切  教授

觀音慈悲講堂 匯整

達賴喇嘛尊者應是已通達空性,所以對於宣說空性之教授具有殊勝的感受,對於空性具有堅信,也對於龍樹菩薩與月稱菩薩具有堅信,所以,我們依止尊者達賴喇嘛的殊勝領受之加持力,今日在此分享及學習這些內容。但是,我個人並沒有通達空性的能力,所以,我只是分享解釋其中的文義,並不是已真正通達,還是需要很長遠的時間繼續學習與修行。因此,我們也祈求上師加持、自己也多多發願早日生起通達空性之智慧。

如龍樹菩薩於《中觀根本慧論》中說——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或有按照梵文直譯為:我們主張彼緣起就是此空性,此是假依而施設,此者也就是中道。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或有按照梵文直譯為:既然無任何法是不依緣生起,是故,不可能有任何法是不空。

月稱論師也有諸多深奧觀點,後來由宗喀巴大師總結為:諸法若自性成立,則理應成為四種過難——

一、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難。

二、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難。

三、應成「無遮勝義他生」之過難。

四、應成「無自性成立為非自空」之過難。


如是應成四種過難,以不同理門而建立。其中,主要是安立前三過難,第四過難,則是隨於前三過難之後反駁他宗問難之答辯。

首先略說:佛教四部宗義對於「諸法如何存在」的主張——

Ø   毗婆沙宗、經部宗主張:諸法諦實成立、自相成立。此二宗主張,任何一法皆是諦實成立、自相成立,無論內在與外在的法類皆是如此。

Ø   唯識宗主張:外境諸法無諦實成立、無自相成立;內在覺知諦實成立、自相成立。

Ø   中觀宗自續派主張:諸法無諦實成立,然而,諸法自性成立。

Ø   中觀宗應成派主張:諸法無諦實成立、無自性成立、唯名言安立存在。

自續派與應成派共同承許「諸法無諦實成立」,然而,自續派不共承許「諸法自性成立」,應成派則不共承許「諸法唯名言安立存在」。此二宗派皆自許追隨龍樹菩薩的中觀宗,然而,應成派月稱菩薩抉擇出龍樹菩薩的中觀密意,而反駁問難清辨論師未真正通達龍樹菩薩的中觀見。自續派諸大師(隨經部行自續派、隨瑜伽行自續派)雖主張「諸法無諦實成立」,但是,自宗主張「諸法自性成立」(或說為:諸法自方成立)。應成派則認為,龍樹菩薩的中觀密義應是「諸法唯名言安立存在」,諸法並非自性成立而存在,所以,這也就是應成派的見解。

自續派主張:諸法自方成立、自性成立——

自續派認為任何一法皆是「由無害知顯現、境是自方成立」之共存在,諸法是如此「共存在」。也就是說,1由無害知成立,以及2境方面是自方成立,如是二方面共同成立一法。所謂「無害知」就是無錯亂於自己的趨入境之認知、有通達自境之認知。例如,以瓶而言,瓶是如何存在?執瓶之眼知對於自己的趨入境(瓶)無錯亂有通達,以及,瓶由自己方面顯現而成立,如是,瓶由彼二共同成立而存在。是故,瓶是自方成立、自性成立。

【附錄】:中觀自續派主張以「共存在」的方式而建立諸法,而不是「不共存在」——

共存在:由無害知顯現且境由自方成立。

不共存在;非「由無害知顯現且境由自方成立」。

無害知:自法無錯亂於自之趨入境,且自之趨入境不被他量所違害,如此的認知。

彼認知無錯亂於自己的主要趨入境,並且,自己的主要趨入境不被其他的量所違害,如此的認知就是無害知。簡要言之,無論分別知或無分別知,無錯亂於自之趨入境的認知(有通達境之認知)就是無害知。如是,包含由無分別知或分別知的通達而成立。

【附錄】:以中觀自續派而言諦實成立、自性成立之差別——

諦實成立:不依無害知而由境自方成立。也就是,不依賴無錯亂於自之趨入境的認知而成立,僅由境自己方面成立而存在。這是自續派所不承許的。

自性成立:由自方成立自法之自性,且是無害知所通達。也就是所謂「共存在」。

自續派主張,堪能由觀擇而尋得彼法,彼法就是自性成立。瓶是自性成立,因為堪能觀擇瓶而尋得瓶。瓶存在的方式是:瓶由自方顯現成立,以及,趨入瓶之認知通達瓶,如此共同成立瓶,瓶是如此「共存在」,並非不共存在,不是唯以瓶自己方面成立之不共方式而存在。

自續派主張如此的「共存在」,何以故——

自續派以下認為,彼法既是存在,觀擇尋找彼法必然堪能尋獲「所得義」,也就是說,觀察尋找彼法必定能找到「所得義」(觀察尋找什麼是彼法,一定找得到);若是尋找不到所得義,那麼,具境方面(趣入彼境之認知)必定是對於彼境有錯亂、無通達。以能量與所量而言,具境(能量)若是無害知(對於自趨入境無錯亂有通達之認知),自趨入境方面(所量)也必然是存在的,且是由自己方面成立而呈現於具境,具境也是由彼自方成立之呈現而趨入彼如是,諸法是「由無害知顯現」及「境由自方成立」之共存在。相反的,若是不依賴無害知,全然由境自己方面成立,則不是存在的。如是,自續派是以「共存在」而建立諸法,所以,若是尋找不到則成為無、不存在,若是尋找得到則必定是由自方成立、由自己方面呈現自法的相而成立、自性成立。如是,觀擇尋找諸法必然有所得義(尋找得到),故諸法是自性成立。換言之,這是由誰決定自性成立?就是由具境認知來決定,因為彼法是無錯亂認知所通達的(彼法是無害知的所量),因此,彼法是自性成立存在。例如,瓶是存在且是自性成立,所以,執瓶之眼知必定無錯亂於「瓶」與「瓶自性成立」;反向推論,若是錯亂於「瓶」必然也錯亂於「瓶自性成立」,那麼,具境認知就是有害知(對於自之趨入境有錯亂無通達),則根本無堪能成立任何一法。

應成派主張:諸法唯名言安立而存在——

舉例來說,瓶是存在,其存在的方式是「唯名言安立存在」,所以僅是一個名字、名稱而已(僅以瓶之名而存在)並不是自方成立、自性成立。此中,以「唯」字遮除諦實成立、自方成立、自性成立,彼等是同義;「名」意謂分別;「言」意謂表達之語詞聲音。

以我們的實際情形來說,比如,我們見到瓶子就說這是瓶子,因為見到瓶子的施設處(瓶口、瓶腹、瓶底等等)也就見到瓶子;然而,我們內心執取的情形是——所執取的瓶子,它不依賴自己的施設處而全然由自己方面成立。但事實上,瓶存在的方式並非如此。瓶是依於自己的施設處(瓶口、瓶腹、瓶底等等)而顯現為瓶,因此,若是觀察尋找瓶,則根本找不到瓶。以無觀察之「世間無害名言量」而安立瓶(世間無害名言量成立而有),瓶就是存在,不須由觀察尋找有所得義才能成立瓶,並非如此。若是不滿足於世間無害名言量安立,更超越世間者的想法(超越世間名言量安立)而去觀察:瓶是存在於瓶腹?瓶是存在於瓶底?諸如此類,則根本找不到瓶。由此顯示出,瓶是唯名言安立而存在。

如是,以應成派的主張而言,「通達瓶之量」有顯現「瓶」且顯現「瓶自性成立」,因為有通達自己的主要趨入境(瓶),故是量知,因為錯亂於「瓶自性成立」,故是有錯亂。(自宗主張,十地菩薩以下補特伽羅相續中,除現證空性入定根本智以外,通達「自之主要自境」的量,皆是錯亂知。)如同此般,我們心續中執取瓶之認知的情狀,就是以「瓶」與「瓶自性成立」混合不分而執取之,由於執取為自性成立的緣故,更進而產生各種煩惱,然而,其根源實則是無明。因為我們太過於習慣彼法的名字,所以根本不察覺內心顯現彼法自性成立,比如,我說「這裡有瓶子」的當下,其實內心就是顯現自性成立的瓶子,也就是說內心顯現瓶為自性成立。

總之,應成派主張諸法是唯名言安立而存在,例如,瓶是唯名言安立而存在,並不是自方成立、自性成立。反向推論,瓶若是自性成立,那麼,以觀擇真實義之理智而觀察瓶,則理應能尋找到瓶,如此才能成立瓶是自性成立,但事實上根本無能尋找到瓶,因此,瓶不是自性成立。

如是,先行略述自續派與應成派的各自主張,由此則能有助於了解所謂「應成四種過難」,這是應成派問難自續派,月稱菩薩以應成之理而辯駁自續派:既承許「諸法無諦實成立」又承許「諸法自性成立」,則有種種過難。

一、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難


如龍樹菩薩於《中論》第一品說——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自續派清辨論師認為,《中論》所表述的應是以「無諦實成立」之理觀擇無自生、無他生等等,也就是說無諦實成立之自生、無諦實成立之他生等等,因為自宗主張諸法自性成立存在。所以,自宗承許由「自性成立之因」產生「自性成立之果」。但是,應成派月稱菩薩則認為《中論》中所說是表述「無自性成立」之理,因此,駁斥清辨論師未解龍樹菩薩的真正密意,龍樹菩薩應是主張諸法無自性成立、諸法唯名言安立存在,乃至輪迴與解脫之建立也是如此。如是,所謂「應成四種過難」就是應成派問難自續派,並不是反駁唯識宗。月稱菩薩所造《入中論》中另有破斥唯識宗主張阿賴耶識、自證分等相關論述。

如月稱菩薩於《入中論》中說——

若謂自相依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

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實。

這是破除自續派主張「自性生」(自性成立之生,也就是自性成立之因果。如論文:「若謂自相依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此中「自相依緣生」意謂自續派主張「自性成立之因果」。自續派認為,由自性成立之因產生自性成立之果,因是自性成立,果必然也是自性成立。但是,應成派認為,若是承許自性成立,諸法必定就是自相成立、自方成立、自性成立(應成自宗認為,諦實成立、自相成立、自相成立、自性成立是同義),那麼,於主張「自性成立」的基礎之上建立因果,因果則成為「自性成立之他生」,如是毀謗因果,就是毀壞色等諸法。以譬喻來說,瓶的相是存在,若是破壞瓶,則瓶的相也就不存在。總言之,若如自續派承許——自性成立且是依因緣生之有為法,那麼,若是破除自性成立則有「毀壞諸法」之過難,因為,應成派認為現證空性就是通達自性成立空。另一角度來說,若是無諸法,如何能通達諸法的空性?

如論文:「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實。」若如前文所說,空性則應是毀壞諸法的因應成派問難自續派——諸法若是自性成立,現證空性則應是毀壞諸法?因為,現證空性是通達諸法自性成立空,因為,對於自續派而言,破除自性成立則破除諸法。自續派主張諸法自性成立存在,但是,應成派認為,現證諸法空性就是現量通達諸法自性成立空(自宗認為諦實成立空、自相成立空、自方成立空是同義,因為諦實成立、自相成立等等是同義)。所以,應成派問難自續派——聖者現證諸法空性之時,應是以毀壞諸法的方式而現證空性?所以,現證空性之智成為毀壞諸法之因?有此過難。再說,諸法若是不存在,則輪迴也不存在、修行者也不存在,有眾多過難。

舉例來說,自續派認為瓶是自性成立而存在,但是,應成派認為諸法非自性成立,聖者現證瓶上空性就是通達瓶自性成立空,那麼,以自續派主張自性成立而言,現證瓶上空性就是毀壞瓶?有此過難。因為,以自續派而言,若是破除瓶自性成立也就必定破除瓶,因為自宗主張諸法是自性成立而存在。

諸法若是自性成立,以觀擇真實義理智推求應能尋找得到(彼若自性成立,彼則應是觀擇究竟之量的所得義)。也就是說,彼法若是自性成立,彼法則應是真實法、究竟法,那麼,現證空性之智則應是通達自性成立的彼法?然而,根本不是如此,因為,現證空性之智根本尋找不到自性成立的法(現證真實義之智中不存在自性成立的諸法)。所以,對於自續派來說,現證空性則應是毀壞諸法,有此過難。因此,若主張「諸法無自性成立」則無此等過難,於諸法上破除自性成立而通達諸法的空性,然而,諸法僅是「唯名言安立而存在」,如是根本沒有「現證空性是毀壞諸法之因」或「聖者以毀壞諸法的方式而現證空性」之過難。

我們必須先了解自續派的見解,其後再以應成派的見解去觀察破除自續派,這才能了解其中的問難理路。自續派認為自性成立之因、自性成立之果是存在的,但以應成派而言,空性的所破是諦實成立、自相成立、自性成立,彼等是相同,所以,現證空性必定是已破除諸法自性成立。如是,以應成派的見解去觀察自續派的主張,若是破除瓶自性成立,則必然也就破除瓶,因為,自續派認為「瓶自性成立」是瓶的特法,那麼,瓶的特法與瓶是俱有俱無,所以,瓶自性成立若是不存在,瓶也必然不存在。所以,以應成派觀察自續派的見解而言,聖者現證空性,則應是以毀壞諸法的方式而現證空性?換言之,諸法原本是存在的,現證空性卻是破滅諸法,空性成為毀壞諸法的因緣?有此過難。

如宗喀巴大師於《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說——

若謂色受等自相——繫由自性所成之自體,是依因緣生者;則修觀行者現證諸法自性空時,應是毀謗諸法自性(方式)而證空性,因根本智不見色等故

這是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而言或者,也能以色、覺知、不相應行而言,因為,有為法主要就是此三者),彼等若是自性成立存在,且是依因緣所生。這也就是說,由「自性成立之因緣」產生「自性成立之色」等。若是如此,修瑜伽行者現證諸法自性成立空,則理應是毀壞諸法自性的方式而現證空性。

如文「色受等自相」,意謂色自己的相、受自己的相(色自法的相、受自法的相),任一法皆有自己的相,或是說,任一法皆有自己的體。又如文「繫由自性所成之自體」,意謂彼法的相是自性成立存在、彼法的體是自性成立存在。又如文「是依因緣生者」,結合前二句的涵義,就是意謂「自性成立之因果」,也就是說,依自性成立之因產生自性成立之果。此中「因緣」二字,可從近取因的角度而理解「因」,從俱生緣的角度而理解「緣」,如以泥瓶而言,泥土是近取因,工具與工人等等是俱生緣;或者,總相以「因與緣同義」的角度而理解。如是,論文所說意趣就是,自續派主張——色受等法的自相,必須是自性成立而存在,且是依自性成立之因緣所生的果。如《入中論》中說:「若謂自相依緣生。

再者,論文又說:「則修觀行者,現證諸法自性空時,應是毀謗諸法自性而證空性,因根本智不見色。」如前說,自續派認為色受等因緣諸法的自相,乃是由自性成立所成,若是如此,修觀行者(瑜伽師)現證諸法的空性時,則理應是以毀壞諸法自性的方式而現證空性(藏文中有「方式」二字意義),有此過難。一般而言,「瑜伽」意謂止觀雙運,所以,具止觀雙運功德之修行者就是「瑜伽師」,但是,此處所謂「瑜伽師」應是見道以上的聖者。

以應成派而言,諸法的空性是諦實成立空、自相成立空、自性成立空,彼等是相同,然而,自續派則是主張諸法自性成立存在,若是如此,應成派則問難:聖者現證諸法自性空,理應是以毀壞諸法的方式而現證空性?有此過難。何以故?如論文說因根本智不見色」。瑜伽師現證空性根本智中,唯顯現諸法的空性、唯緣諸法的空性,並不顯現空性的施設處屬於世俗諦。也就是說,以觀擇空性之理智觀察諸法是否自性成立,由此觀擇之後,唯顯現諸法自性成立空之空性、唯緣諸法的空性,根本不見諸法自性成立存在。要言之,觀擇究竟之量的所得義唯是空性,這就是論文所說,入定空性根本智根本不見色等諸法。

如《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又說——

若諸法有自性,則根本智應見,然實不見,則諸法應無。若諸法無者,於根本智前,諸法原有後成無,應是破壞,則根本智是此破壞之因。

若主張諸法自性成立,以觀擇空性之智觀察,則理應能見自性成立的諸法,因為自續派主張諸法自性成立,自性成立則應是究竟性,現證空性根本智理應見自性成立的諸法,然而,事實上彼根本智根本不見諸法,如是,諸法原本存在,卻由現證空性而成為無,所以,現證空性之智是毀壞諸法之因?有此過難。

要言之,一切法應是無自性成立;反向推論,諸法若是自性成立,則應是現證空性根本智的所得義,然而,彼智根本不見自性成立的諸法。換言之,彼法既不是現證空性根本智的所量境,彼法必定不是真實自性,因為,彼根本智是現證諸法的究竟性。例如,瓶若是自性成立,瓶則是瓶的究竟性,瓶也就是真實義,所以,現證空性根本智理應是顯現瓶、通達瓶?若是如此,瓶理應是空性?有此過難。此猶如前說明,現證空性根本智不顯現色等諸法,因為色等不是真實義,不是究竟性,不是自性成立。

總言之,《入中論》中所說,前文「若謂自相依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這是以「自性成立之因果」而表述自續派主張諸法自性成立,實則有過難。這是觀察破除自性成立之他生等,然而,我們也能由此觀察——若是主張瓶自性成立,那麼,若是破除瓶上空性所破分,則也破除瓶子,有此過難。換言之,能破瓶上空性所破分之正理,則成為毀壞瓶之因理,有此過難。再者,後文「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實」,則是以「現證諸法空性」問難自續派毀壞諸法之過失。如自續派主張諸法自性成立,那麼,現證諸法空性就是已破除諸法自性成立,所以,現證空性之智則成為毀壞諸法之因,有此過難。如是,由前後二種角度的問難,不得不承許——諸法是無自性成立而存在。

若是通達空性,必然能增長信解三寶、信解業因果、慈悲、菩提心等等,但是,以自續派主張諸法自性成立而言,現證空性之智卻成為毀壞諸法之因,因為破除諸法自性成立則破除諸法,因為自續派主張諸法自性成立。所以,這是不合理,有諸多過難,故應當承許「諸法無自性成立」,如此則能於唯名言安立的諸法上建立空性而毫無過難。現證空性根本智不顯現唯名言安立之諸法,然而不失壞唯名言安立之諸法,故能無過安立諸法及諸法的空性。

二、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難

何謂「為理智所堪忍」?空性是觀擇真實義理智的所得義,也就是說,空性堪忍觀擇真實義理智所觀察,因此,空性是「堪忍正理所觀察之義(境)」。世俗諦不是觀擇真實義理智的所得義,也就是說,世俗諦不堪忍觀擇真實義理智所觀察,因此,世俗諦是「不堪忍正理所觀察之義」。所謂堪忍,就是能忍受、能承受的意思。以譬喻來說,幼童無能承擔十公斤的重物,就是不堪忍十公斤;成年壯士能承擔十公斤的重物,就是堪忍十公斤。

例如,以觀擇真實義理智觀察瓶(正理觀察瓶是否自性成立),究竟通達瓶無自性成立之時,現證瓶上空性之智唯顯現空性,並不顯現瓶,所以,瓶上空性是「堪忍正理所觀察之義」,瓶則是「不堪忍正理所觀察之義」。要言之,現證瓶上空性之智無顯現瓶、無通達瓶,故瓶是「不堪忍正理所觀察之義」。反向假設推論,以觀擇真實義理智觀察瓶(正理觀察瓶是否自性成立),若是尋找到瓶,則瓶理應是「堪忍正理所觀察之義」,但事實上,彼理智根本找不到瓶。

例如,以唯識宗而言,「能取所取異質空之空性」是諦實成立空性是圓誠實,圓誠實是諦實成立、自相成立、自性成立,所以,空性是「堪忍正理所觀察之義」。但是,應成派主張諸法無自性成立,所以,諸法皆是「不堪忍正理所觀察之義」,因為,若以正理觀察任一法,則根本尋找不到彼法。如前所說,瓶上空性是「堪忍正理所觀察之義」,也就是說,瓶上空性是「觀擇真實義理智的所得義」,那麼,以正理觀察瓶上空性(正理觀察瓶上空性是否自性成立)也是尋找不到。如是,安立為「空性上空性」,也是如此安立的。總之,以應成派而言,任何一法皆是「不堪忍正理所觀察之義」。

如《入中論》中說——

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無可得,

是故不應興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

如論文「設若觀察此諸法」,意謂以觀擇真實義正理觀察色受等諸法。此中「觀察」,意謂觀察真實義。如何是觀察真實義?應成派認為,唯名言安立猶嫌不足,而更尋求彼假立義(彼唯名言假立的法)是由自生或由他生,這就是觀察真實義。自續派則認為:觀察彼法是否由無害知顯現與境自方成立而共存在,若不是如此,則是所破諦實成立有,這就是觀察真實義。這部分請自行再次參考前文附錄:中觀自續派主張以「共存在」的方式而建立諸法。

如論文離真實性無可得」,就是意謂,彼法的施設處由自方成立而顯現於認知中,這是沒有的。要言之,從自己方面呈現而成立自己的體性(全然僅由自己方面呈現而成立),這是沒有的。因為,應成派認為,諸法唯名言安立存在,僅以而已,並不是——彼法的施設處由自方顯現於認知中而成立。如論文說,因為離真實性無可得的緣故——無任何一個量能尋得從自己方面呈現而成立自己的體性;因此,不應虛妄觀察一切世間名言諦。也就是說,對於世間名言所共許的法,不應以觀擇真實義正理觀察彼法的內涵。因為,以觀擇真實義之正理觀察名言諸法,則一切世間名言諸法皆失壞。相反的,若如自續派主張諸法自性成立,則有「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難。

一般世間名言中,札西在哪裡、瓶子在這裡等等,諸如此類,一般世間名言的觀察是堪能承許的。但是,若是不以此為足,超越世間名言共許安立,更以觀擇真實義正理觀察推求,則根本失壞世間名言諸法。一般世間名言中,這是瓶、這是桌子等等,諸如此類,如此即足夠,若是超越世間名言更以正理觀察推求:瓶腹是瓶嗎?瓶底是瓶嗎?瓶口是瓶嗎?瓶的顏色是瓶嗎?則根本尋找不到瓶。那麼,難道瓶不存在嗎?這也不合理。所以,世間名言諦根本不堪正理所觀察。主要是說,自續派主張諸法自性成立,若是如此,以觀擇真實義正理觀察世俗諸法則應有所得義(應該尋找得到),也就是說,世俗諸法應是「堪忍正理所觀察之境」;但是,以應成而言,事實上,世間一切名言諦並不是自性成立,故不堪觀擇真實義正理所觀察,所以,不應以正理觀察一切世間名言諦。如是,若是主張諸法自性成立,則有「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難。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說——

若觀察此色受等法為從自生,為從他生等,則唯真實性,勝義無生無滅,離實性外,別無生等可得,是故,世間名言諦,不應觀察自他生等。

前面《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的論文「若謂色受等自相,繫由自性所成之自體,是依因緣生者;則修觀行者…。」這是從勝義諦的角度而破除,也就是從「所破——自性成立」而觀察,彼法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也不是無因生,但其中,主要是破除自續派的見解,故以破除他生而表述,這部分也是從觀察勝義諦的角度而破除。

此處論文所說,則是從世間名言諦的角度予以破除。以一般世間者所共許而言(世間無觀察名言),也是不堪承許自生、他生等等。又,為何經論中多以色受等五蘊而宣說?因為五蘊遍攝一切眾生。首先是緣色而生受,由眼所見、耳所聽、鼻所聞等等,引生苦受、樂受、捨受。又,由諸色及受而生想,想要悅意境界、不想要不悅意境界。又,為獲得悅意境界、遠離不悅意境界而有各種行為。如是,皆由意識執著。是故,經論中以五蘊而宣說。

另又說,空性是無遮,並不是非遮。虛空也是無遮,虛空是遮除質礙,唯遮除質礙之分(這一分屬是無遮),就是虛空。所以,經論中有以虛空譬喻空性,因為彼二皆是無遮——遮除自法的所遮品不更牽引成立法。如是,簡要言之,任一法上唯破除空性所破之體分,此一體分就是空性。應成派認為,自性成立是空性所破,自性成立、自相成立、自方成立、諦實成立是同義。幾例來說,執取瓶自性成立之顛倒知,它是緣瓶而執取瓶自性成立,所以,它的執取境是「瓶自性成立」,若是破除執取境(瓶自性成立)也就通達瓶自性成立空,瓶自性成立空就是瓶上空性。如是,於瓶上破除自性成立——唯破除瓶自性成立之體分(此一體分屬是無遮),就是瓶上空性。

如論文說:「若觀察此色受等法為從自生,為從他生等,則唯真實性,勝義無生無滅。觀察色受等諸法是自生?是他生?是共生?是無因生?色受等諸法,以真實性、勝義有而言則是無生、無滅。應成派認為,若是真實性、勝義有,則必定自性成立、自相成立、諦實成立。如是,色受等諸法若是真實性、勝義有,則應是自性成立無生、自性成立無滅。也就是說,色受等諸法,以自性成立而言是無生無滅。如論文又說:「離實性外,別無生等可得。」遠離真實性自性成立以外,卻又尋不得生滅等因果。也就是說,除了真實性以外,也無從以其他方式得到生滅因果。因此,如論文又說:「是故,世間名言諦,不應觀察自他生等。」如前文所說,因此緣故,不應以正理觀察世間名言諦(世間無觀察之名言所成立的法)。因為,世間無觀察名言成立,如此就足夠,若嫌不足更以觀擇真實義正理觀察,則根本找不到彼法。

如前說,正理觀察色受等諸法,則是勝義無生、勝義無滅,除此以外,也得不到生滅的體性,既然得不到,則是成為無,是故,世間名言諦(世間無觀察之名言所成立的法),也不應以正理觀察自他、他生等。換言之,世間無觀察名言也是不堪共許自性成立之生滅,因為,世間無觀察名言也是尋找不到自性成立之生、自性成立之滅,所以,世間名言諦不堪忍正理所觀察。

所謂世間名言共許所成立,比如,父母說「這是我的兒子」,如此成立就足夠,不應超越此界限,而以觀擇真實義正理觀察:兒子的頭是兒子嗎?兒子的手是兒子嗎?如此觀察則根本尋找不到兒子,所以,並不須由正理觀察成立兒子。如《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說:唯如世人所見,由此有故彼法生等,以是世間悟入名言之門,則應受許。」

總以上所說,論文主要是表述,以世間名言諦而言,自生與他生等也是不堪成立為有。要言之,無任何一個量能尋得自性成立之自生與他生等,因此,不承許自生與他生等。再者,我們也能以色受等諸法而切入理解,例如,正理觀察瓶是否自性成立、正理觀察色是否自性成立等等。

三、應成「無遮勝義他生」之過難

首先需要清楚——所謂中觀宗就是主張「諸法無諦實成立」,中觀宗分為自續派、應成派,其各自所主張的空性所破並不相同。

自續派主張諸法自相成立、自性成立,但不是諦實成立。所以,自宗認為自相有、自性有是存在的,諦實成立有則是不存在。自續派認為,諸法是以「共存在」的方式而成立。所謂「共存在」就是:由無害知所通達且境由自方成立,如此共同成立而存在。所謂「無害知」就是:「無錯亂於自之趨入境,且自之趨入境不被他量所違害」之認知。如是,以自續派而言,自性成立是存在,也就是「境由自己方面成立,且由無害知所通達」之共存在;諦實成立則是不存在,也就是「不依賴無害知而全然由境自己方面成立」之不共存在,這就是空性所破。例如,瓶上的空性所破是「瓶諦實成立」,瓶上空性所破的施設處則是瓶,瓶是自相成立、自性成立。如是,主要是需要清楚——以自續派而言,諦實成立是空性所破,自性成立則是存在的。

應成派則主張,空性所破是自性成立,自宗認為自性成立、自相成立、自方成立、諦實成立等是同義。所以,若是破除瓶諦實成立,則必定也是破除瓶自方成立、自相成立、自性成立。要言之,以空性所破而言,諦實成立、自方成立、自相成立、自性成立無絲毫差別。如是,所謂「應成無遮勝義他生之過難」就是應成派觀察下部宗空性所破而引發的問難。

如《入中論》中說——

於真性時以何理,觀自他生皆非理,

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成。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說——

如以觀真實勝義時所說正理,觀察色等自生他生,皆不應理。如是,即以彼理觀察名言亦不應理。則汝所計之自性生,是由何量成立?由自相生,二諦俱無。汝雖不樂,亦定當受許也。

此中所謂「正理」,就是觀擇真實義正理。例如,以觀擇真實義正理觀察瓶(觀察瓶是否自性成立),這就是觀察瓶的究竟性,也就是觀察瓶的真實義。瓶的究竟性、瓶的真實義、瓶的空性,其內涵是相同。

論文說:「如以觀真實勝義時…皆不應理。」以觀擇真實義正理觀察,色受等諸法是自生或他生,皆不合理,因為,觀擇真實勝義時不堪成立色受等諸法,如前論文說,現證諸法空性時則成為毀壞諸法,這是以自續派主張諸法自性成立而言。例如,以觀擇真實義正理觀察也是不堪成立瓶,因為現證瓶上空性時則成為毀壞瓶。又,論文說:「即以彼理觀察名言,亦不應理。」以觀察世俗名言諦而言也是不合理,因為,以世俗名言也不堪成立自性成立之因果。這些是前面論文已經表述的內容。如是,若是主張諸法自性成立,則於觀擇真實勝義、觀擇世俗名言隨一皆不合理。所以,如論文說:「汝所計之自性生,是由何量成立?」你所承許的自性生(由「自性成立之因」產生「自性成立之果」),這是由何種量而成立?事實上,無任何一個量堪能成立自性生,所以,自性生並不存在,自性生不堪建立為二諦隨一。如論文說:「由自相生,二諦俱無。」總言之,從二諦的角度而辨析自性成立之因果,從觀擇勝義諦的角度不堪建立自相成立之因果,從觀擇世俗名言的角度也是不堪建立自相成立之因果。所以,如論文說:「汝雖不樂,亦定當受許也。如是正理,你雖不歡喜,然仍必須接受。

四、應成「無自性成立為非自空」之過難

如前所說,第一是「現證空性根本智成為毀壞諸法之因」之過難;第二是「觀擇真實勝義不堪建立自生他生」;第三是「觀擇世俗名言不堪建立自生他生」,如是破除後,自續派產生懷疑:若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色受等諸法理應不存在?如是,第四過難就是反駁他宗問難且建立自宗無自性成立之因果,也就是唯名言安立之因果。

如《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說——

問:若自相生二諦都無,則無色等。世間眼等識應不可見色等體性。若不爾者,則應眼等識亦見兔角,理相等故。

有問:自相生若是不堪為二諦隨一,也就是說,觀擇真實勝義無堪能成立自相生,觀擇世俗名言也無堪能成立自相生,若是如此,色等諸法則成為不存在,世間眼等根識,則理應不通達諸色等,如眼識不通達色處、耳識不通達聲處、鼻識不通達香處等等。又說,若不是如此,眼等根識則應能通達兔角(能通達不存在的),其道理是相同。也就是說,無自性成立的諸色(下部宗派認為這是不存在的),若是能被通達,那麼,眼等根識理應也能通達兔角。

如《入中論》中說——

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何非不有,

於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見彼行相識。

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

論文前四句「如影像等法本空,…亦起見彼行相識。」這是以譬喻為例,從虛假的角度而表述。比如,我在山谷中說話而有我的回音;由於天空中有月亮,故有水面呈現月亮行相;由於臉照鏡,故鏡面呈現臉相,猶如此般,聚合眾多虛假的因緣,故呈現虛假的行相。鏡中我的臉像,雖不是我的臉,然而,鏡中我的臉相能顯現於眼知中,也就是說,眼知能通達鏡中我的臉相。又如,山谷中我的回音,雖不是我的聲音,然而,耳知能聽到山谷中我的回音。如是,聚合眾多虛假的因緣,呈現虛假的行相,故有通達彼等行相之識。由此來說,所緣境不是真實存在、不是自性成立,然而,其以虛假的體性而呈現於眼等諸識,如是因緣具足,則有通達色處之眼識、通達聲處之耳識等等。

所以,如論文說:「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如前文說,聚合眾多虛假的因緣,故有虛假的眼識等,如同此理般,諸法是自性成立空,然而,其體性無自性成立的緣故,故能由無自性之因產生無自性之果,如是因果存在。如《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說:「如從虛妄影像生虛妄行相之識,如是,一切法雖皆自相本空,然而,從自相空之因也得生自相空之果。」例如,瓶是自性成立空之體性,因為如此,故也能產生瓶的果。或是說,瓶是由自因所生的果,然此是唯名言安立之因果,並不是自性成立之因果,乃是由「無自性成立之因」產生「無自性成立之果」。猶如前文所說,聚合眾多虛假的因緣而有虛假法,故也有緣虛假法之認知。

總之,諸法自性成立空就是諸法的空性。諸法的本體是空,因為是無自性成立緣故,這就是自空。相反的,諸法若是自性成立,則能被觀察尋找到,這就有「諸法不自空而由他空」之過難,這就是第四「應成無自性為非自空之過難」。

總上所說,僅是簡略闡述,若欲詳細,則須多研習《中論》以及相關釋論。



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所學的佛法道理,必須運用於自己的內心!

 


遭遇順境與受用福報,皆應當憶念感恩三寶;遭遇不順境與缺乏時,則應當感恩三寶加持消除惡業,以這二種思考角度去觀待生活中的各種情形,我們的內心也就能比較平靜,沒有特別難以忍受的感受,也沒有過分的愉悅。這也就是所謂「轉為道用」,主要就是心念上思考的轉變,也就是改變思惟。

 

比如,以前小時候,我的上師曾經教誡過:「以譬喻來說,你若是捨棄掉落地上的一粒青稞,財寶天王尊的心不禁要抽一下!」這意思就是說,任何一點受用都是福業所引生的福報,我們應當不要隨意耗損浪費。現今各地的生活資源已然更為豐富,我們生活上基本的吃穿用度是需要的,但是切莫浪費而耗損福報。又比如,宴請賓客時菜品過多豐盛,吃不完也就捨棄於廚餘,這就像一個沒有頭腦的人所作的事情。又如,洗碗、洗澡、洗衣等各種清潔工作時,浪費資源而用水無度。主要是說,太過奢侈與享受、形成浪費的行為都是消耗損失福報。我們應當少欲知足,若有得受用則知足享用,若無得受用也莫強貪求。

 

比如,當遭受不順利的障礙時,自己所努力的事情不成功、遭受他人欺騙或誹謗等等,這時候我們應當靜心思考,從業因果的角度、從緣起的角度而切入思惟,這一切不是無因而有的,這一定是我過去世造惡業的果報,所以,我應當坦然歡喜接受並且感恩三寶,如此出現惡果報,其實也就是已經減少我修行上的一個障礙。以一般人來看,這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轉變內心的思惟方式,透由所遭遇的不順境就能產生朝向於善的發展。

 

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意趣,有人以棍棒傷害你,你非常生氣,但是,真正傷害你的是棍棒並不是那個人,所以,你若是需要生起瞋,理應是對棍棒生起瞋。若是認為,由於那個人的動作才會傷害到我,所以我對那個人生氣;其實,這也不合理,因為,那個的人的身體並不是那個人,而且,那個人的身體是被心控制,心則是被煩惱控制,煩惱則是由於無始串習之力自然任運現行,所以,真正傷害你的就是煩惱,因此,你理應是對煩惱生起瞋,而不是對那個人生起瞋。從這個角度去思考,被煩惱控制的人真正很可憐,由於被煩惱控制緣故,不自主產生不合理的行為,所以,我不應對他生起瞋。以譬喻來說,平時是一隻非常友善的狗,但是,如果你拿棍棒追打牠,將牠逼迫到無處可逃的角落時,當下牠自然就會反過來要咬你,因為牠有我愛執、牠害怕受傷。猶如此般,那個人的心的體性本是清淨,但由於煩惱客塵的污染,所以暫時成為不清淨,也就產生不如理的行為。

 

總之,當我們遭遇各種不順境時,應當運用所學的佛法道理而去觀察思惟,尤其是修菩薩道的道理,如《修心八頌》等等,並且由此也能增長對於佛法、三寶、業因果的信心,這樣才是具有學習佛法的真正意義,這樣學習佛法才有產生良好的結果。如果只是將佛法視為一種科學知識,其中所說的各種功德與我們的修行成為不相干的他法,若是如此,我們所學的佛法絕對沒辦法調整自己的內心。佛法中所說的各種修行內涵,我們都應當視為針對自己而說的教誡,如此認為,我們的內心就能比較容易受到佛法的良好影響;要不然,我們的學習佛法就會變成好像看電影一般,看完電影結束之後什麼也沒有了,雖然我們興高采烈地看著、說著影片中所放映的劇情及精彩動作,實際上,電影中的一切與我們自己根本不相干。

 

摘錄自  倉忠仁波切  授課  法語甘露

觀音慈悲講堂  匯整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略釋_苦諦的體性與分類

 


苦諦的體性,如《現觀辨析》中說:「由自因集諦所生之輪迴所攝。」或如《現觀莊嚴論釋·顯明佛母義之燈》中說:「有漏果位那一分的染污品諦。」


此中,「有漏果」意謂由自己的因(集諦)所生的果,故是有漏果,如是,「有漏果位那一分」即顯示自法不是有漏因。「染污品」(或有翻譯為「煩惱品」),意謂緣自法堪能增長煩惱,而不是說自法是煩惱。比如,我們相續中的有漏業是苦諦,但不是煩惱。此中「諦」,意謂聖者智所見真實無欺誑,故是諦。這不是以世間者所見而名為諦,比如,壞苦不被世間者見為苦諦,然而,觀待聖者智所見真實無欺誑,三苦皆是苦諦。

苦諦的分類,有三: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以苦受心所而安立,壞苦以樂受心所而安立,行苦則是以平等捨受而安立,故彼三者是相違。其事例,依次為:一切有漏苦受、一切有漏樂受、非彼二者之由惑業所留置手跡的一切有漏蘊體。

苦苦的事例:一切有漏苦受。這是一般眾生比較容易察覺的。以我們來說,如心續上的苦受,以及身上的苦受,如腎臟痛、頭痛等等。

壞苦的事例:一切有漏樂受。即使修行者也有不了解壞苦,如外道修行者。以我們來說,一般生活中所追求的各種心續上及身上的樂受,彼等皆是壞苦,但是,我們卻將其倒執為真實快樂,比如,由天氣晴朗而有的樂受、由吃飽而有的樂受,由睡好而有的樂受等等。

行苦的事例:非彼二者(不是苦苦與壞苦)之由惑業所留置手跡的一切有漏蘊體。此中,所謂「由惑業所留置手跡」,也就是說由煩惱及業之力所控制。換言之,「不是苦苦與壞苦二者、而是由煩惱及業之力所控制的補特羅相續中有漏蘊體」就是行苦的事例。例如,我們的身體,就是由煩惱及業所留置手印的有漏蘊體,也就是說,由煩惱及業之力所控制的有漏蘊體。

以一個譬來說,幼童未經教導即有喜好殺生、不喜好殺生的差別,這就是由於過去世殺生的煩惱及業力所留置的手跡、所控制的緣故,所以,今世自然任運喜好殺生。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身語意的一切行為都是由煩惱及業所留下的手跡、被煩惱及業之力所控制,不由自主而自然任運現起。

又,以希求解脫的角度來說,希求解脫者必定是希求獲得解脫,能障礙獲得解脫之主要障礙,就是煩惱障;又,希求解脫者必須了解輪迴痛苦,其中主要是需要了解行苦;又,為了能真正理解行苦的體性,也就必須了解輪迴的因果;輪迴的因果之中,特別需要了解輪迴的因__煩惱、業,其中主要是煩惱,煩惱則有我執、貪瞋等等。如是,希求解脫的修行者必定了解行苦,行苦主要就是由於煩惱及業的緣故。

又如,以我們來說,如果我們沒有察覺對治煩惱,我們的內心根本不可能平靜,雖然在進行唸經、打坐、聽法等行為的當下,我們的內心可能比較趨於平靜,這是因為我們的心續沒有被煩惱所壓伏、所控制,但是,大多數的其他情況卻不是如此。藉此來說明,我們相續中有煩惱及業的種子習氣,彼等是行苦的體性,由於貪瞋等煩惱種子遇緣潤發、貪瞋等習氣的醒覺力,故心續中即生起貪瞋等煩惱,並由煩惱推動而產生身語意行為,如是造集輪迴所攝有漏業,後續感得輪迴諸種苦果。

總之,若未遠離行苦,則必然有苦苦與壞苦,因為,行苦是苦苦與壞苦的根本,行苦的根本所依則是煩惱及業,因此,我們主要所應遠離的就是行苦,並不是苦苦與壞苦,因為,若是遠離行苦則必然遠離苦苦與壞苦。希求解脫修行者必定已經了解行苦的體性,也就是說,必須先了解行苦之後才能生起希求解脫之出離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所謂「祈願一切眾生離開痛苦」或說「緣一切如母有情而希求離苦」,這是意謂遠離行苦,並不是指苦苦、壞苦。誠如釋迦摩尼佛初轉法輪宣說四聖諦,教說此是苦諦、此是集諦、此是滅諦、此是道諦,而不是教說〝彼〞是苦諦等等,這是教示修行者應當觀察自己的相續__自己相續中由煩惱及業所生的有漏蘊體就是苦諦,自己相續中的煩惱及業就是集諦,已斷除自己相續中的煩惱之離法就是滅諦,能斷除自相續中的煩惱之方便就是道諦。

摘錄自 倉忠仁波切 教授 《依據一切智大班智達再顯般若義明燈·另述七十義善說~明慧喜宴》(別稱:廣八事七十義)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有鑑於許多人學習佛法之後,連基本的「敬信三寶」與「信解業果」都沒有進步,卻想要生起菩提心等高上功德、只想要學習深奧妙法。因此,在此特別提醒~~

 **此處是教授「大乘發心」的性相,但因為,有鑑於許多人學習佛法之後,連基本的「敬信三寶」與「信解業果」都沒有進步,卻想要生起菩提心等高上功德、只想要學習深奧妙法。因此,在此特別提醒——修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前,必定是已先具足各種基本功德。也就是說,修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前的加行是什麼?這是需要決定清楚的。

修菩提心之前,必須先生起大慈與大悲。修大慈大悲之前,則是必須先產生出離心。修出離心之前,則是須先了解輪迴的過患。若要了解輪迴過患,則須緣自相續觀察了解行苦,自己就是被業及煩惱之力所控制的眾生、自己就是輪迴者。要言之,必須透由觀察而了解——由業及煩惱之力所生的有漏蘊就是行苦。輪迴的體性就是由業及煩惱之力所控制,若不從中解脫則輪迴遭受各種痛苦,因此必須遠離行苦,我一定要解脫輪迴、我一定要遠離行苦、我一定要從業及煩惱的控制中解脫出,這一種希求就是出離心。如是,緣自相續觀察行苦而能引生出離心,其後,則更替所緣為其他眾生,緣他眾生相續觀察行苦而能引生悲。
行苦的體性就是「由業及煩惱之力所生補特伽羅相續中有漏蘊體」,如是,其中攸關「輪迴之業因果道理」。輪迴之業因果,則能由二方面而理解——三惡趣之業果因、善趣之業因果。
基本上來說,由了解三惡道之業因果,而能引生佈畏三惡道苦之心,因為佈畏三惡道苦,故能引生真實皈依三寶。換言之,由於信解業果,故能具真實皈依。如果沒有堅定信解業因果道理,由於內心不懼怕苦果、不慎恐造惡,因此也就非常容易造集諸惡。即使是修學佛法的人,若是不具信解業因果道理,也是如此,這是我們能見到的實際情況,各種放任肆意的言說、不如理的身體行為,意業上更是不用多說,心續中必定是煩惱眾多熾盛,以煩惱為動機而推動出各種身及語的惡行。相反的,(1)透由了解業因果之智慧,(2)而生起對業因果的信心,如是由智慧引發信心,則由信解業因果之力而能不多造諸惡。
然而,有很多人是以迷信的方式而信仰佛法,這種信仰雖也是好的,但是,我們應當從迷信中逐漸調整為正確的信解,因為,真正信解佛法才是最好的!比如,以我個人來說,從小出家為僧人,年幼時一邊玩一邊學習,當時對於佛法也是迷迷糊糊的,但是,再經過幾年之後開始正式學習經教,也就開始逐漸比較理解佛法,雖然這期間尚未對佛法生起堅固信心,但是透由學習與思惟就能逐漸轉變。當然,這其中也需要過去生的福報,以及,這一世上師的指導、同學之間的影響、看見很多僧人的行事等等,由於具足眾多因緣,自己就能有所進步,也由此可知,學習佛法的環境真是非常重要!
再說,已學習了解業因果道理,但不具信解業果——這一種理解之慧並不是正確的智慧,這一種慧並不是善的體性,因為能用於造惡之上。例如,有人非常聰慧於學習經教,但由於福報不足,卻將學習所得的慧運用於造惡之上,比如,自己認為上師的教說都是一樣,自己已了解無需再學,重複再學習也是沒有用等等,這就是不具信解業果的情形。但是,猶如藏人之間所說的「殊勝的法值得用一百次」,同一個課程,每一次再聽聞所得的理解程度、內心的領受都是不同的,這就是佛法的特色之一,有別於一般世間的知識,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能透由學習佛法而影響內心,由於內心已經改善,自然就能控制身語的外在行為。
又比如,我們誠實觀察自己——我們認為自己是佛教徒,入佛門已經很久,但是有很多人的行事卻像表演一般,有時候真的就像非常精彩的表演。比如,當下現場有其他人的時候,就刻意表現出隨喜他人的模樣,嘴巴也說著:「真是讚嘆啊~非常隨喜啊!」其實內心並沒有真正對於他人的行為生起隨喜,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猶如交際應酬一般;然後,被隨喜的人聽到之後,內心也就非常高興、非常得意,認為自己作了很了不起的事情,嘴上也回報說著:「也是隨喜你啊~大菩薩!」但是,如果我們誠實觀察自己的內心,也就能知道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其實,非常有可能,都是站在對自己有利益的立場、以自己的名聞利養之利益為主要,所以才附帶牽涉到他人,如此而去造作身語上的行為。這種動機與行為根本就是錯誤的,這並不是利益眾生,而是利益你自己!
回到前面所說,如果沒有真正信解業因果,也就不能生起佈畏,既然沒有佈畏,也就不能生起真實的皈依。能產生皈依三寶的因有二——佈畏、信心。其中所說的佈畏,並不是今生的各種懼怕,如害怕鬼類侵害、身體不健康等等,並不是因為這一類的佈畏而皈依三寶;基本上,必須是懼怕來世墮三惡趣而皈依三寶,而且,既然佈畏三惡趣苦果,就應當遮除墮三惡趣的惡業,這就攸關了解業因果道理。又,其中所說的信心,就是堅信唯有佛寶僧三寶能真正救護離苦。那麼,我們如何獲得救度?透由修學佛所說的解脫法而獲得救度。我們堅信三寶有能力救度離苦,為什麼?因為,透由修學佛所說的教法就能改變自己的身語意為善行,故能不墮三惡趣,這也是攸關了解業因果道理。
如上所說,若是對於業因果的信解不足,皈依因中的佈畏則也是不足,那麼,皈依三寶就成為嘴上說說的言詞而已,雖然這樣也是好的,但是,內心中的皈依三寶並不足以成為圓滿清淨皈依,因為,既然能生起皈依的因不圓滿,皈依的果必然也是不圓滿。又,如論典中所說,皈依三寶之後,任何行事必須啟白祈請三寶。這是總相來說,主要是關於獲得增上生、決定勝的事情,其他隨之附帶的世間行事則是次要。主要是,我們需要訓練自己的身語意行為隨時為憶念三寶所攝。
總言之,如前所說,由了解業因果道理而能生起佈畏心,生起佈畏心之後自然就會生起希求遮除佈畏,於是就會尋求遮除佈畏的方法,然後尋得唯有三寶能真正救護,因此生起緣三寶之信心。如是,信解業因果道理、皈依三寶乃是緊要相關。
再者,我們需要具有念死無常之想。基本上,皈依三寶後,為何懼怕死亡?因為佈畏今世死後墮三惡趣,所以,未死之前必須精勤修行。這部分就是有關「念死無常」中所說的道理,比如,死期不決定,故應精勤聞思修、利益眾生。念死無常道理中所說佈畏死亡,應當是懼怕——惡業未淨除、善業未積聚圓滿而死後墮三惡趣。並不是害怕今世的死亡、死亡捨離珍愛身體、死亡捨離親眷等等,這一類的佈畏,世間通常人多數皆有,這種佈畏並不需要去串習。
為何需要修念死無常?就是為了遮除執今世長住不死之心,為了遮除這種粗分常執顛倒知,因此需要修念死無常。比如,有人認為自己的身體還健康、每日運動保健身體等等,於是認為自己能長久存活,但是,有人在睡覺之間就死亡了,各種突然死亡的情形是有的。人的壽命是業及煩惱所生果報,其界限已然決定,除了特殊由修行力增盛福德而延續壽命,一般而言,壽命數量已是決定,必定有死亡。總之,若不修念死無常,今世則不趣入修行,既未奮起趣入修行,則未能斷三惡趣因,如此相關連結。又,既已獲得暇滿人身,則應當珍惜善用於修行。要言之,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的次第,依次是——暇滿人身、念死無常、皈依三寶、業果道理。



如是,以上所說,透由理解業因果道理,進而了解輪迴、輪迴過患、行苦,這些名稱雖各異不同,意義上大致類似,其中主要仍是必須了解「業及煩惱之力所自主的有漏蘊體」。

輪迴:由業及煩惱之力所生補特伽羅相續中有漏蘊體。

輪迴者:來世再有由業及煩惱之力所生有漏蘊體的補特伽羅。

行苦:由業及煩惱之力所生補特伽羅相續中有漏蘊體。

苦諦:由業及煩惱之力所生有漏法。或是:由業及煩惱之力所生有漏蘊體。

有不少人認為:我的家人、車、房等等,這些都是輪迴?若是如此,將你的房子拆除,你也就斷除輪迴嗎?車子壞了,輪迴也壞了嗎?根本不是如此。所以,我們必須清楚——輪迴存在於補特伽羅自己的相續中,我們相續中的有漏蘊體就是輪迴。由前世業及煩惱之力引生今世補特伽羅自相續中有漏蘊體,再由今世業及煩惱之力引生來世補特伽羅自相續中有漏蘊體,如此輪替流轉。我們相續中的有漏蘊體就是行苦,既是行苦則必定是業及煩惱所自主,因此,若要了解行苦,就必須先了解業因果道理。

如果我們了解,自己相續中的輪迴就是被業及煩惱之力所自主、根本沒有絲毫的自由,那麼,我們就會希求獲得斷除業及煩惱之解脫。所謂出離,也就是解脫。出離心,也是一種欲求。中文語詞的使用上,凡是心類或覺知都加上「心」字,如出離心、慈心、悲心等等,並不確認區分心與心所的差別,然而,如前本文所說大乘發心的性相,菩提心是與自己的助伴「欲心所」相應之意識認知,所以,因為它是心王,故名為菩提心。類似道理,出離心是希求解脫輪迴,所以也是與欲心所有關。所謂出離心,也就是希求解脫之心,那麼,是出離什麼?從哪裡解脫?就是出離「由業及煩惱所自主之體性」,從「由業及煩惱所控制之體性」中解脫出。所以,希求獲得這種出離、希求獲得這種解脫,如此的認知,就是出離心。

當我們覺得內心受傷害,或是身體有病痛、家庭不和睦、事業不順利等等,遭遇各種生活上的不順利時,我們就認為輪迴真是不好,真是不想再到人間了,作人真是太痛苦了,其實,這都只是體會到苦苦的感受而已,並沒有了解業及煩惱所自主之行苦體性;當事業順利的時候,或是錢財無憂、身體健康等等,這時候就不會想到輪迴苦、行苦,我們只會耽著沉溺於這些快樂,是不是這樣?這是以自己方面來說。又,從他人方面來說,我們看見生病或受傷的人、貧窮的乞丐、無助的老人等等,我們想要幫助他離開這個痛苦,這是由外相的事物引起我們看見他的痛苦,於是我們內心希望他離開這個痛苦;但是,我們看到身體健康的人、帥哥美女、生活優渥的人等等,我們內心並不會生起希望他離開痛苦,甚至反而引發忌妒。由此可知,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輪迴苦,我們對於苦的了解非常不足。主要是藉此說明,若是生起出離心,則一定已經了解行苦,若要了解行苦,透由理解輪迴業因果道理是為善巧。

或許,我們能記住詞句而說出:「業及煩惱之力所生補特伽羅相續中的有漏蘊體,就是行苦。」其實並沒有運用於內心思惟與觀察而真正了解行苦。有很多人學習佛法都是如此,只是記住名詞、記住某些詞句,幾乎沒有真正去思惟與觀察。比如,我們經常在上課中說觀想慈悲、菩提心,各位也學過這些內容,但有人提出疑問:「如何觀想菩提心?想著上師所說的那些詞字句嗎?」我想一想之後認為,透由詞句進而觀想也是可行的,比如嘴巴說著「願一切有情離開痛苦」,同時內心也是生起這一種想法,這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只是想著那些字句而已,那麼就不是正確的,因為,你內心中並未生起字句所表達內涵的認知,這就比如說,那些字句猶如在你內心的前方,你的內心狀態與那些字句內涵並不相關。觀想修悲,就是在內心中刻意造作發起——如同佛菩薩心續中的悲,生起後安住此心續流而不散動,這就觀想修悲;而不是想書中的字句,修悲並不是緣一個境而訓練安住不動,而是思惟與觀想。

我們需要透由思惟的訓練才能生起悲,因此,在聞思的階段中就必須先觀察了解,悲的體性是什麼?所緣境是什麼?行相是什麼?因是什麼?果是什麼?透由學習與觀察而了解悲,這是屬於觀修。實修悲則是屬於止修,就是將所理解的悲於內心中刻意發起且安住。如是,真正良好的止修也是透由觀察修才有的,觀修則是依靠聞思之學習才有的。修行上的各種功德皆是依於觀修與止修而有,比如,大乘見道現證空性之前,資糧道位以聞思為主、加行道位以實修為主,因此,轉增為見道時即能現證空性,見道後得智位則屬於觀修。所以,我們現階段修學佛法,以觀修與止修間雜的方式為最好,如果只是一直研讀學習卻不多串習,則非常容易忘失所學習的,因此,除了學習時觀察以外,還應當隨時善加運用於內心思惟、觀想。

回到前面所說的,緣自相續觀察行苦而引發出離心,其後,轉換所緣為其他眾生而觀察行苦,一切眾生與我同是被業及煩惱所控制,甚至沒有修學佛法的機會與環境、不信解三寶與業因果道理,真是比我更加可憐,如此緣他眾生修悲。如是,修悲之前,必須先緣自相續觀察行苦而引發出離心,其後,再更換所緣境為他眾生而引發悲,其中,所緣境依次是親愛者、中庸者、怨敵者、遍緣眾生,如此所引發的悲才是合量具相。如果你緣親愛者能引發悲,緣怨敵者卻不能生起,甚至反而生起瞋等煩惱,那麼,你心續中緣親愛者的悲,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悲,而是貪欲所染污的。真正的悲,乃是非煩惱所染而純淨。生起悲之後,再由不斷串習使其勢力增盛,若是無論緣任何一位眾生皆能自然生起悲,也就是說,緣一切眾生皆能任運生起悲,這就是產生任運大悲。




摘錄自  倉忠仁波切  教授  班欽索南札巴大師的《依據一切智大班智達再顯般若義明燈·另述七十義善說__明慧喜宴》  別稱《廣八事七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