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安忍於精勤學習,集資淨障___倉忠仁波切_法語甘露


因為從小沒有辯論思考的教育,所以不習慣這種思考方式,因此,學習過程中難免會覺得煩燥、不耐煩,心續中產生這一類的念頭或感受,就是顯示學習上有障礙,但是,你必須安忍,堅持繼續學習下去。


學習上一定會遇到內在及外在的種種障礙,每一次不順利、心情不好、內心煩悶、身體上遭遇障礙,或是,無論如何都無能安心學習,這就是障礙;但是,自己必須堅強、必須安忍,繼續的學習下去,並且作功課,集資淨罪、供養三寶、佈施、念經等等,透過這些修持而增長福報、消除障礙。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感恩上師、感恩同學。


每當我修學上有稍微了解,就會非常感恩上師,也會非常感恩同學。真正的法友是一起學習的同學,我們同是欲求成佛同一道上的修行者,所以必須彼此互相尊敬,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障礙,彼此一起站在佛法的角度而面對事實,不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因為,自己的立場是依於我執的推動,我執本身是顛倒知,由彼推動出來的身語意行為,決定是錯誤的。

__倉忠仁波切__

倉忠仁波切的勉勵~應當以多種思惟而學習




倉忠仁波切的勉勵應當以多種思惟而學習

藏文中是直接以辯論方式而陳述,如此應該是比較容易了解,只是各位不習慣這種思考方式。如果我們能了解辯論方式及內涵,就不會只能依照老師的解釋而已,還能掌握經論中所闡述的理路,獲得一個思考的方向,以這樣的方式學習就能容易理解。
我們從小到大,二十幾年都是透過辯論而學習,雖然也有在老師座前聽課,但聽完之後還是必須自己研讀、熟背,又必須與學長、同學、學弟辯論。辯論的內涵以及思考模式,我們無能立刻理解,有很多是各種不同角度繞來繞去,需要一再重複研讀、思考。雖然你認識其中的文字,不見得認識其中的內容。有時候,你需要修改自己的思考方式,換一個方向再思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你必須自己從中尋得正確的思考理路。為能了解這些內容,所以必須多思考,透由反覆思考就能了解其中的內涵,一旦了解,內心就會產生喜樂的感受。經由串習所引生的智慧力,這種力量是存在的,所以,透由不斷精勤研讀與思考,就能明白以前不了解的部分。
五部大論中最深澳、最廣大的是《現觀》,如果我們能了解且熟記菩薩道的各種名相、分類,那麼,例如一說到資糧道,我們就能了解資糧道菩薩心續中殊勝的功德,因此內心非常隨喜、讚美,並由此能產生對菩薩的信心與恭敬;相反的,沒有經過認真學習,就不能了解道佛、菩薩、上師的殊勝。例如,有人說:「某位師父很殊勝,因為他的身語行為非常莊嚴。」或有說:「某位師父很殊勝,他穿袈裟看起來非常莊嚴。」僅是如此而已,但是,如同西藏俚語所謂「人的貌相在內,老虎的貌相在外」。例如,為何菩薩是珍寶?為何我們禮敬菩薩?主要的理由是,菩薩心續中有眾多殊勝功德,這些功德都是我們現在所必須學習的。
因為從小沒有辯論思考的教育,不習慣這種思考方式,所以,學習過程中內心難免覺得煩燥、不耐煩,心續中產生這一類的念頭或感受,就是顯示出學習上有障礙了,但你必須安忍住,堅持繼續學習下去。再說,藏人與華人都有一種不好的習慣,喜歡有名氣的上師,以有名氣而決定上師,所以,學習時聽不懂就索性不聽了,只想要尋求有名的上師,然後跑去聽課、灌頂。當然,我們非常感恩上師賜予法的傳承,這如同能打開寶室的鑰匙,擁有寶室的鑰匙,就有機會能夠獲得其中的各種珍寶;但其實,上師是傳予教授,還是必須依靠自己努力學習與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經論中的內涵。
每一次上課,我都希望你們可以有所獲得,希望對你們的修行有幫助,希望你們未來生生世世中都能遇到更殊勝的上師,更殊勝的傳承,並且能夠利益更多的眾生。利益眾生,不僅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也是我們學習大乘法的目的。所以,雖然學習上一定會遇到內在及外在的種種障礙,每一次遭遇不順利、心情不好、內心煩悶、身體上遭遇障礙,或是,無論如何都無能安心繼續學習,這就是障礙。但是,自己必須堅強且耐心學習,並且作功課,集資淨罪、供養三寶,或是佈施、念經等等,這些都是為了增長福報、減少障礙。
外在障礙的干擾,主要是由於內心的障礙而有影響,心不平靜的時候,就容易被外在所干擾,所以必須訓練自心具有堅強、具有力量,因此,應當累積內心的福資糧、智資糧。心續若能以寂靜作為所依,那麼就不會受到外在干擾、非人干擾,諸大師都是這麼說。因為精勤修行的緣故,在你心續中有非常堅固、非常具力的大慈悲,那麼,你就會希望他離開痛苦、或得安樂,你是具有如此的心續,非人如何能傷害到你呢?
今天還有學習的機會,就應當把握好好學習,即使聽不懂也沒關係,經過一次、二次、三次…就會更有領受、更了解,大家必須多研讀、多思考,如此努力認真學習就會進步,這是我個人的實際經驗。再者,每當我修學上有稍微了解,就會非常感恩上師,也非常感恩同學。真正的法友是一起學習的同學,因為我們是尋求成佛同一道路上的修行者,所以必須彼此互相尊敬,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障礙,彼此一起站在佛法的角度而面對事實,不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因為,自己的立場是依於我執的推動,我執本身是顛倒知,由彼推動出來的身語意行為,決定是錯誤的。所以,應當以佛法所說的道理去觀察,例如,業因果之理、依靠緣起之理等等,以彼等正確理路而如理觀察,那麼,不了解的部分就能容易解決。
學習上,不能只以自己的想法作為觀察方式,必須換一種角度去思考。從過去到現在,我們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觀察,我們習慣如此,所以,當遇到某件事、某個問題,當下就以自己的觀念在心續中建立答案,然後一直繞著這個答案,所以根本掌握不到其他的思考方式、其他的答案,絲毫沒有機會。試著先不想自己心續中的答案,而是先觀察其他的思考理路、其他的答案,為何是如此。以另一種觀察方式而來繞一繞,你的思考力一定會增長。假設,學習上只習慣於一種學習方式、思考方式,一直都沒有改變,那麼很有可能發生一種情形——無論學習什麼,你都認為道理差不多。因為,你心續中僅是建立一種思考方式,當思考的智慧力遇到瓶頸,就不容易再繼續增長。但是,你本來有一種智慧,再更尋求另一種思考方式,如此結合就能增長智慧力。總之,思惟的方式是非常多元。
經論中有說,聲聞僅是以一個正因而通達空性,既是僅如此通達空性,所以僅能依於如此的智慧力;但是,菩薩不是如此,菩薩以諸多理門而通達空性,彼之智慧力較為廣大精深。例如,以「瓶是諦實成立空」而言,因為是緣起,或是所作性,或是無常,或是事物,或是存在的,以諸多理門而通達,以各種理由、正因而破除顛倒知,這種內心力量是非常強大。如同在四方設置炸彈,其爆破力比一個炸彈強大很多。如此譬喻一般,菩薩為了破除心續中的顛倒知,尋得多種思考方式而通達。如同此理,以這樣的方式學習,就比較容易了解論式中的內容,辯論所說的內涵。若是能了解論式的內涵、辯論的方式,不論學習任何經論都以辯論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你就會讀得很快且不容易忘記。
再者,每一次學習的內容不需要很多,一頁、兩頁已足夠。我的上師的上師,他研讀《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時,每次只研讀一頁,但是思考很久,這一頁的內容決定清楚了解之後,再換下一頁,並且也研讀相關的典籍。他不只是字面上理解而已,前後詞句的內涵,以及結合、區分、總結,或是,每一段落的內涵,以及總結的重點內容,如此一再思考,因此,他所理解的內容是非常豐富。因為他以這樣的觀察方式去思考,所以,非常有助於理解前後文的內涵,甚至是,因為了解後面的內容,所以更清楚前面的內容。
有很多種學習及思考的方式,以多元的思考方式去學習經論,這是非常好的!老師們是如此教導,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一般的世間課程直接閱讀就能理解,但是佛法經論不是這一類,必須透過不斷學習及多思考。我們所學習的佛法課程,都是必須依靠思考才能理解,所以大家必須多思考、多串習。

有時候,我們需要修改自己的思考方式。


有時候,我們需要修改自己的思考方式,換一種思考方,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必須從中尋得正確的思考理路。由串習所引生的智慧力,這種力量是存在的,所以,透由精勤研讀與思考,就能明白以前不了解的部分。__倉忠仁波切__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四部宗義安立「假有補特伽羅」與「實有補特伽羅」的差別

四部宗義安立「假有補特伽羅」與「實有補特伽羅」的差別
倉忠仁波切·教授
「補特伽羅」的性相:依於自身五蘊隨一而假名安立的士夫。
「補特伽羅」可分為:假有的補特伽羅、實有的補特伽羅。
毗婆沙宗主張:不僅「五蘊聚合體」是補特伽羅的事例,「意識」亦是補特伽羅的事例。
經部宗於「補特伽羅的事例」的主張,有二種情形:(1)隨教行經部宗主張「五蘊的續流」是補特伽羅的事例;(2)隨理行經部宗主張「意識」是補特伽羅的事例。
唯識宗分為二派,隨教行唯識宗主張「阿賴耶識」是補特伽羅的事例;隨理行唯識宗主張「第六意識」是補特伽羅的事例。此中,雖然主張安立有「阿賴耶識」,但究竟而言,事實上還是「第六意識」,如龍樹菩薩、月稱菩薩於諸多論典中破除主張「阿賴耶識」的宗見。
中觀自續派主張:「第六意識」是補特伽羅的事例。
中觀應成派主張:補特伽羅是「不相應行」,唯假名安立而存在。
中觀自續派以下主張:假有法必定有依於實有法。彼法是假有,彼法必定有其施設處,彼法的施設處必定有實有法。換言之就是:依於實有法之施設處而安立假有法,假有法的事例必定有實有法。此即所謂「假必定依於實」。又,中觀自續派以下主張心類法是實有法。
但此中必須清楚:假有法的施設處必定有實有法,但不是,假有法的施設處必定是實有法,並非如此。是「假有法的施設處」不周遍是「實有法」,例如,作為補特伽羅施設處的六大之「空」,彼是假有法。又例如,以「聚合五蘊」作為施設處而安立補特伽羅,「聚合五蘊」是假有法。
中觀自續派以下主張「補特伽羅」是假有法,但其施設處必定有實有法,也就是,補特伽羅的事例有實有法,因為透過觀察真實正理尋找,最後尋得實有法之補特伽羅的施設處,例如,尋得「第六意識」或「第八阿賴耶識」。所以,補特伽羅可分為「假有的補特伽羅」與「實有的補特伽羅」。
為何補特伽羅是假有法?因為,補特伽羅是依於五蘊隨一假名安立而有,故是假有法。但是,透過尋找補特伽羅(尋找「是此法」),例如,最後尋得第六意識,所以,第六意識是補特伽羅又是實有法,以實有法第六意識作為施設處,而假立補特伽羅。第六意識是實有的補特伽羅,過去世續流到現在世,現在世續流到未來世。例如,尋找昂旺補特伽羅,最後尋得昂旺的第六意識,以昂旺的第六意識作為施設處而安立昂旺補特伽羅。
為何前五根識不是業果所依之「補特伽羅的事例」?因為前五根識是暫時的心類,彼等有現前與不現前的差別,故不堪作為補特伽羅的事例。
例如,從母胎出生嬰兒,嬰兒產生「受」之後逐漸有前五根識的作用,乃至進入死亡階段四大融入第六意識,斷氣時沒有前五根識,僅剩第六意識。如果,前五根識隨一是補特伽羅的事例,那麼,人死時無前五根識,所以,彼補特伽羅不存在?有此過難。
又例如,眼根受損而不生眼識,耳根受損而不生耳識。睡眠、重度昏迷時不現行前五根識。欲界補特伽羅入定空性不現行前五根識,如「見道無間道」之時五根識不作用。無色界補特伽羅的相續中不現行前五根識。色界二禪靜慮以上補特伽羅相續中有前五根識,但不是色界二禪自地所攝的前五根識,也就是,色界二禪靜慮以上補特伽羅相續中無有自地所攝的前五根識。此理類似,欲界補特伽羅入初禪定相續中的前五根識,是有的,此前五根識是色界初禪自地所攝,並不是欲界地所攝的前五根識,因為初禪定是色界地,不是欲界地。
如上所說事例,當下是有「補特伽羅」,但是觀察尋找當下的補特伽羅,無能尋得前五根識,僅能尋得阿賴耶識或第六識。如是,因為,有「補特伽羅」不周遍有「前五根識」,所以,前五根識不堪作為補特伽羅的事例。
中觀應成派主張諸法是唯名言安立而存在,所以,補特伽羅是唯假名安立而存在,不是「自方成立」(自方成立、自境成立、諦實成立、自相成立、自性成立是同義),是屬於「不相應行」。自宗主張,補特伽羅是依於自身五蘊隨一唯假名安立的我——「唯我」。此中「唯」字遮除「自方成立」。如是唯假名安立的補特伽羅,無能尋得任何事例,因此沒有安立補特伽羅的事例。看到某人的身體,知道這是某人──緣某一補特伽羅的蘊體,通達且安立此一補特伽羅──僅此而已,不需要透過尋找獲得「所得義」再安立,這就是「唯名言安立而存在」,或說為「唯假名而存在」。反之,不滿足於此,觀察推求補特伽羅,若能尋得補特伽羅的事例,那麼補特伽羅就是自方成立,「補特伽羅自方成立」就是補特伽羅無我的「所破」。但是,由於執實的心太強烈的緣故,不滿足於「唯假名安立而存在」,認為需要透過觀察尋找而尋得「所得義」,依於實有的「所得義」才能安立此法。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少欲知足,心恆喜樂

【有問】:希求來世有很多錢,(1)是不是世間八法?(2)是不是惡業?(3)是不是希求來世?

【答問】:(1)所謂世間八法,就是為了這一世的名利、事業等等而修行造善業,也就是說,為了名聞利養而修行,動機只是如此,這不是真正的修行。佛法中沒有教授我們希求來世擁有很多錢,如果來世獲得人天善趣喜樂之增上生、或是暇滿人身,自然會有錢財受用,所以你乾脆希求來世獲得真正的暇滿人身,然後再造善業,這樣就很好。為了希求這一世的名利、財物而修行造善業,這就是屬於世間八法的部分,世間八法就是為了名利、財物等等。如果希求來世的財物受用,則必須行廣大的布施造善,並且發願希望來世不要墮三惡趣,獲得到人天善趣喜樂之增上生,或是暇滿人身,這樣就可以。(2)為了希求這一世而造善業,就是論典中所說的「非福業」,「非福業」就不是真正的善業,就是惡業的意思,這個需要小心,這和機動有關。(3)「希求」不一定是好的,「希求」有好的、不好的。

【有問】:可否希求來世求得大福報而護持佛法?

【答問】:這一世好好的學習佛法,造善業、福業,希求來世能接觸到佛法、深入學習佛法,並且自己認真的修行,這也是真正的護持佛法、服務佛法。

【有問】:如何能很快發現心續中產生貪心?

【答疑】:首先,我們要了解貪心的定義。主要是,因為沒有真正了解貪心是什麼?瞋心是什麼?因為不了解心的狀態、心的體性,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我們修行的時候,這個心是貪心?或是其他的心類?我們沒有真正的了解。所以,為了能夠了解貪心、瞋心等等煩惱,我們必須去聞思修,貪等的定義是什麼?這樣的心生起的時候,你的心續是如何?情況是什麼?

【有問】:財富不多,有時對修行有障礙,要怎麼才能使自己的財富在此生就增長?

【答疑】:財富不多,修行有障礙,這不決定。很多出家人沒有什麼財物,今天肚子飽,還是要考慮明天有什麼可以吃,但在這種的情況之下,他的學習和修行都很好。一般在家人必須有財物,因為要養父母、孩子和家庭,所以需要運用一些方法賺錢,可是不需要太執著、不要太貪心,太貪心的話,即使已經賺到好幾億元還是不會滿足,人必須「少欲知足」,如果能「少欲知足」的話,即使只有一百元也會滿足,有一千元也會滿足,覺得自己有很多錢,這樣過生活的話,應該會比較快樂吧!所以,沒有財物無能修行,這也是不一定。
每天都要利用一些時間,例如,利用十分鐘、十五分鐘認真的修慈悲心,或是做功課、造善業,當所累積的福德資糧越來越好,一切都會順利,因為我們現在所欠缺的,就是自己的福報不夠,所以會遇到很多障礙、很多困難。因此,大家都要努力的集資淨罪,多多發慈悲心、菩提心,這是很重要的!

最後,再總結略說【每天修行的方式】:

早上起床張開眼睛的時候,一定要馬上想到:感謝三寶、感謝前世的自己造作福業,今天我沒有死亡,這是三寶的加持。然後起床、刷牙、洗臉、換衣服等等,之後作功課;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作,也沒有關係。一起床的時候,自己還沒有死亡,這是三寶的加持;那麼,要如何回報三寶的恩德,或是回報前世的自己的恩德?一定要發起動機:從今天起直到成佛,我不會傷害眾生。這是基本的發心。因為,基礎上是從「十善業」開始修行,修行「十善業」一定不會傷害眾生,而且,佛法的基礎中就有「無害行」,因為內心有「無害心」的原因,所以才有「無害行」。所以是,發起這樣的動機──「從今天起,我不會傷眾生」,然後開始作功課。做完功課之後,開始一天的日常生活、工作。

在這一天的生活中,有可能因為遇到不順利而和人爭吵、罵別人,沒有關係,但是回來一定要懺悔。今天早上,我在佛菩薩面前發願不會傷害眾生,可是今天不小心發生這種情況,我不是故意作的,因為我是一個凡夫,而且我心續中的煩惱是無始以來串習的非常強烈,我的善根是非常非常的薄弱,所以煩惱欺負我,我當下無法忍耐,所以我和別人爭吵、罵別人,祈請佛菩薩加持我,以後,死也不會再作這樣的事情。這樣的去懺悔。為了消除今天所造的惡業,多念一些咒,主要是觀想慈悲心、菩提心,這是消除障礙非常殊勝的對治。晚上睡前,一定要懺悔所造的惡業,並將所造的善業迴向:希望一切眾生離開痛苦、得到快樂,所造善業都迴向為利一切眾生而成佛的因。反之,如果這一天的事情都是吉祥順利的話,那麼就修隨喜,並感恩三寶、佛菩薩、上師的加持,將所有的善業如前說而作迴向。每一天都這樣去作的話,因為福德資糧越來越增長,你所作的善法、善行都一定會順利。順利的時候,再感恩三寶、佛菩薩的加持。每一天都這樣作的話,我們人生是圓滿的!大家一起加油!

__倉忠仁波切__